降价和FSD加持下,特斯拉五一订单超1.5万,真的回暖了?

五一黄金周,特斯拉订单超过1.5万个。乘联会数据,今年4月份,特斯拉中国批发了62167辆新车,同比下降18%,再对比3月份的89064辆,环比下降30%。

换算下来,特斯拉按照五一的节奏,相比4月份,能出现回暖趋势,但想要回到3月份的水准,比较困难。

目前能刺激特斯拉销量的,无疑是4月份突如其来的降价,和FSD即将落地中国,但对订单的刺激,没有以前强烈了。

4月份的裁员风波令特斯拉股价大跌,新车销售也陷入危机。按以前的常规套路来看,特斯拉开启降价后,至少在中国市场,一定会掀起轩然大波,但这次看起来,风浪小了。

从特斯拉中国官网上看,目前Model Y(参数丨图片)后驱版车型起售价降到了24.99万元,Model 3后驱版车型降到了23.19万元,均为今年以来的最低价,但并没有有效拉升特斯拉订单,甚至在影响力上,没有超过今年3月份特斯拉宣布涨价的消息。

降价无效的原因,国产车价格下探明显,用户逐渐有了品牌认知。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力正受到挑战,更多车型能成为特斯拉的平替。

产品层面上看,特斯拉目前最吸引人的地方,除了三电系统相对稳定可靠外,就是FSD了。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智驾成为新能源行业热门技术之一,也就出现了不同派系的智驾系统。进入2024年,以纯视觉端到端为主的FSD,解决了成本和类人驾驶问题,但在功能体验上,激光雷达加上AI大模型的方案,似乎更受欢迎。

再者,从用户角度看,以省钱为第一性原则,对比主流智驾解决方案,华为ADS 2.0,实现自动泊车+城市/高速NOA,仅需2.6万元,抛除鸿蒙智行各品牌补贴的2万元,自己仅需花6000元就能获得。而华为HI模式品牌,目前这套智驾以限时赠送的方式出售。也就是说,即使华为系智驾车型起售价普遍比特斯拉贵,但自带智驾功能。

特斯拉FSD即将入华的消息虽然振奋,但以目前特斯拉中国官网,对AP和FSD两种不同程度的智驾包定价来看,依然是3.2万元和6.4万元。此前北美地区FSD由1.2万美元降价到8000美元,但中国市场,仍未进行降价。

按北美8000美元售价计算,最新汇率折合人民币5.78万元,要比中国地区便宜6200元,但相比华为ADS,还是更贵。

也就是说,以特斯拉目前的降价能力,降到这,加上颜色选配、轮毂选装,内饰选配和FSD,Model Y后驱版到手价接近34万元,这个在特斯拉只能买最低配车型的价钱,可以买到问界M7、智界S7、小米SU7等主流车型的顶配。

在智驾这个新能源车未来几年重点争夺的领域,不仅比的是软硬件性能,同样还有用户分摊成本。

单从产品吸睛度来说,中国新能源车已经全面赶超特斯拉了。

两方面,一是产品设计、配置等,中国新能源车已经全面领先了;二是价格,在内卷之下,中国新能源车价格不断下探,似乎见不到底。

近日有消息称,特斯拉是美国一家激光雷达公司Luminar的大客户,2023年一季度特斯拉在此公司购买激光雷达的花费超过200万美元。这是不是意味着,特斯拉要放弃纯视觉智驾,转投模块化智驾。

分析师认为,特斯拉此举是为了测试,其依然会坚定纯视觉路线。

另一方面,特斯拉重注robotaxi的举动,结合已经曝光的姑且称作Model 2的平价车,不难分析出特斯拉想在智驾上打出差异化的同时,尽可能地缩减成本。

robotaxi能为特斯拉端到端智驾提供帮助,通过对大数据提取,完成AI大模型训练。另一方面,目前激光雷达为主的模块化智驾方案,成本要比端到端更高,是不是意味着平价车的推出,是为了从成本上适配价格更贵的激光雷达融合智驾。

如果特斯拉两条路都走,三电成熟度、智驾上,特斯拉一旦打通了中国的FSD使用权,对于中国新能源车在市场中的表现,有着很大的威胁。

原因其一,就是FSD目前使用的端到端,成本更低,激光雷达的模块化或融合方案,成本都不会比纯视觉更低。也就是说,特斯拉目前FSD卖得贵,不代表真正进入中国后,也会这么贵。

其二,如果特斯拉真有激光雷达智驾方案,融合端到端,放在更低价的车型上,即使整车级别变小,但仍能令Model 2具备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毕竟华为刚刚推出的ADS 3.0融合智驾方案,前期都要推送给高价值新能源车,而小鹏MONA这样的廉价车品牌,能配备什么样的智驾方案,效果如何,是不是高阶智驾真能卖到15万级,还得看品牌上市后的情况。

换句话说,特斯拉想重振品牌力,以目前的产品和技术节奏,很难。关键点就在于电动化时代的下半场,智驾,特斯拉能否与中国市场顶尖的智驾解决方案抗衡,进入第一梯队,再次引领潮流。

还有一方面就是,特斯拉近半年到一年,面对中国价格战,已经牺牲了部分利润率,从最高近25%的利润率水平,至少下降了一半。也就是说,中国市场会持续内卷,尤其是电动车市场,电池和生产制造成本的一降再降,特斯拉目前的降价能力,有点强弩之末的意思,同样是以更低的利润率换市场,进入到目前很多中国电动车品牌的路径。

因此,实现降本增效,对特斯拉来说同样重要。4月份开启的裁员已经说明了问题,只是能有多大的效果,还不得而知。

特斯拉降价,市场反响和订单效果都不明显了,反映出,一是消费者对价格凸显疲态,二是各新能源车品牌,在分梯队,但各品牌之间的品牌力,也越拉越近。原因在于,电动车还有成本可下降空间,电动车同质化问题严重,也就导致了同级产品整车功能上拉不开差距,只能通过售价打市场。

因此可以说,特斯拉的品牌效应,至少在中国,出现下滑趋势,未来能不能通过其他技术拉回品牌力,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