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滨海:聚力打造“帮烈士回家”红色教育品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杨宝光)“老人眼含热泪,在华东野战军十二纵队英烈墙上如愿以偿地找到了叔叔‘管道艮’的名字。那一刻,我仿佛见证了这位牺牲时年仅19岁的年轻烈士,于烽火岁月里跨越77年时光长河,终于在今天的盛世中国与亲人‘重逢’。”3月3日上午,江苏省盐城市五条岭烈士陵园内,滨海县“烈士寻亲”青年志愿服务队的学生志愿者、“帮烈士回家”临时团支部书记乔乾腾动情地说。

2023年12月,为落实团盐城市委《关于在全市团员和青年中开展红色研学活动的工作指引》文件精神,团滨海县委联合圆梦志愿者服务中心,组织一批学生志愿者前往五条岭烈士陵园开展红色寻访社会实践活动。

当听到陵园的第三代守陵人卞康全提到这里还有30多名滨海籍革命烈士仍未能找到亲人后,学生们立刻决定自发组建“滨海县烈士寻亲青年志愿服务队”,扛起为英烈“寻源”、帮英雄“寻根”、为烈士“寻栖”、帮烈属“寻亲”的重要职责。

乔乾腾发现,服务队里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是团员,当即提出成立“帮烈士回家”临时团支部,利用组织优势、践行入团初心,更好地发挥一名共青团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

“在团滨海县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从获得管道艮烈士的相关信息资料,到确认寻亲成功,前后用了整整3个月的时间。”青年志愿服务队负责人乔亚波说。

服务队里的志愿者们来自滨海县各个中学,有的甚至毕业班在读,本身课业压力就很大。但他们一有时间就聚在一起查阅档案、研究史料、走访奔波,只为帮助那些“漂泊在外”的先烈们回家。

烈士档案是为烈士寻亲的重要参考依据,但由于档案数量大、种类多、解析耗时久,服务队在寻亲过程中经常遇到烈士姓名不符、籍贯地错误、信息与墓碑不匹配等复杂的问题,大家只能采取查阅资料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笨”方法。

作为志愿服务队的一员,高三团员学生左武韬希望能把计算机知识运用到烈士寻亲工作中,在与乔亚波商议后,他决定利用空余时间,探索开发出“寻亲电子档案”,以实现对烈士资料的数字化储存。

今后,他们还计划对电子档案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将其打造成“烈士寻亲”综合服务平台,以网络持续赋能志愿活动,推动更多人参与其中。

截止3月20日,“烈士寻亲”青年志愿服务队已为7名烈士找到亲属,引发热烈反响,进一步营造了崇尚烈士、学习烈士、关爱烈士的社会氛围。

“滨海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团滨海县委将以‘帮烈士回家’寻亲活动作为团员青年红色教育的有效结合点,充分挖掘滨海丰厚的红色资源,引导广大团员青年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情怀。” 滨海团县委相关工作负责人王奎元表示。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