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长江经济带运输结构调整”试点任务通过验收
10月22日下午,吃水11.8米的中国籍散货船“蓉达上海”轮,在南京海事局的维护保障下成功靠泊南京港新生圩港区,刷新了南京港开埠以来进港船舶吃水最大历史纪录。
【释放深水航道“黄金效能” 吃水11.8米船舶首靠南京港】
江苏台记者田甜说:“在南京港新生圩港区,此刻缓缓航行、准备靠泊的这艘船是中国籍散货船‘蓉达上海’轮。它船长199.98米、宽34米,装载了56500吨铁矿石,准备在这里卸货。这艘船是南京启动进出南京港船舶吃水提升工作以来,成功靠泊南京港的首艘吃水11.8米的船舶。”
当前正值长江枯水期,为有效保障“蓉达上海”轮安全靠泊南京港,南京海事局联合多部门研究制定全程通航安全保障方案,并调派拖轮、维护艇、海巡艇现场护航。同时积极协调沪苏海事部门等实施全程跟踪维护,成功保障该船平安进江。船舶吃水深度的突破更加有利于发挥南京江海转运主枢纽地位,增强对中上游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今年5月以来,先后已有7艘吃水11.6米船舶安全靠离南京港。此次,船舶吃水突破11.8米,标志着长江12.5米深水航道“黄金效能”进一步释放,极大地降低了全社会物流成本。
南京海事局新生圩海事处处长黄翔说,船舶吃水从11.6米再一次提升到11.8米,又意味着数千吨的货物运输量提升。对于港口而言,它是港口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对于船东而言,会更愿意将船舶选择在南京作为首发港或者目的港;对于整个南京腹地的货运企业而言,能享受更便利的选船条件。
【我省“长江经济带运输结构调整”试点任务通过验收】
据了解,江苏在我国沿海及内河运输中扮演重要地位,2023年完成集装箱多式联运量232万标箱,同比增长15.2%,水路货运量占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22个百分点。在全面加大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同时,江苏还同步支持标准规则“软联通”发展。日前,江苏“长江经济带运输结构调整”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试点按照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总体要求和“铁水并举、以水为主”的发展思路,共完成了13项具体任务,形成了30项成果。其中,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试点经验可实现托运人一次委托、费用一次结算、货物一次保险和集装箱运输“不换箱、不开箱、一箱到底”,每箱费用减少200元,企业申报成本降低约20%。推动了交通物流提质增效升级,更好服务“物畅其流”。相关经验后续将形成运输结构调整典型案例,在全省进行复制推广。
(记者/王鹏 张正 田甜 谢豫 编辑/胡超)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