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抛2招能改善行人地狱? 专家批:过度简化问题

台南市政府交通局预计6月底前于旧城区完成15处行人专用时相路口设置,图为12日已率先启用的民权路与永福路口。(台南市交通局提供/曹婷婷台南传真)

台南3岁女童过斑马线遭左转车撞死,又掀起「行人地狱」的挞伐声浪,交通部除了提出「路口停让行人」,更表示要在最短时间内推出「行人全时相」或「行人早开时相」。不过专家学者认为,改善行人交通的方式很多,交通部却一下子就提出极端且难以执行的作法做为处方,是过度简化问题,且接下来可能要变成机车族、汽车族上街抗议了。

前交通部长贺陈旦表示,改善各地行人交通要靠综合性的作为,就好像台北市有些地方仍保留天桥、地下道,有其意义。例如是否开「行人全时相」,首先要调查车流量、行人流量等基本情况;接着厘清政策目的;订定「行人全时相」的设置标准;最后是追踪调查,看看是否达到当初政策目的。

贺陈旦说,改善行人交通当然重要,但不该是外国媒体批评才改,或是有个别意外事件就重新改变整个体制;何况交通部的起手式就是很难执行的「路口停让行人」,之后又辅以「行人全/早开时相」。

为何「路口停让行人」难执行?贺陈旦说,现在取缔基准是「车头距离斑马线上行人不足1个车道宽(约3公尺)」,但其实台湾人、车过马路时习惯互相等待、互相观望,现场很难说谁对谁错,这就会造成执法困扰。如果每开一张单子就要在路口争执个起码两三分钟,整个路口都是不愉快的氛围;或是右转车辆为了避免受罚,卡在斑马线前,反造成后面塞车……「除了罚款可以威慑人民,我很怀疑整件事有甚么教育作用?」

台湾交通安全协会副理事长林志学表示,过去道路空间独尊汽车,忽视机慢车和行人,所以现在交通部提出「行人全时相」。问题是,改善行人交通的方法很多,天桥、空桥、地下道是一种作法;行人时相跟庇护岛搭配(例如车辆右转时可先开对向行人时相,等车辆右转完再开同方向行人时相)是另一种作法;或是改变号志,像日本号志灯有双排,第一排是给行人用的红绿灯,第二排是给车辆用的箭头式红绿灯,可以灵活依照流量去分配给人车的号志时间。现在交通部直接提出「行人全时相」,也许民众觉得很容易理解,但从交通专业来看太急躁、太极端,而且接下来是不是开车族都要上街抗议?

夏日将至,警员站路口执法将相当难受,贺陈旦建议多用科技执法,且针对重点路口试办。他强调,官方不应随便喊口号,也不要以为有简单的解决方式,例如刻意让开车者不方便,就可以改变行为。而是先把一项项基础打好,慢慢地公信力才会出来,最后形塑礼让行人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