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减负」加剧不公 北大研究:寒门更难出贵子
北京大学研究指出,大陆2008年到2018年推行的教育减负措施,导致寒门学子的高中升学率、学习时间、教育支出都下降,富家学子反而都上升。(中新社)
中国强力执行教育「双减」之际,北京大学3名学者近期发表研究论文指出,2008年到2018年推行的教育减负措施,导致寒门学子的高中升学率、学习时间、教育支出都下降,富家学子反而都上升。
综合财经杂志等陆媒报导,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周子焜、教授雷晓燕和北大汇丰商学院教授沈艳,近期在「经济学(季刊)」第3期发表题为「教育减负、家庭教育支出与教育公平」的论文。
研究指出,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减负政策的力度经历了3次跳跃式成长,分别发生在2009年、2013至2014年和2018年。从具体举措来看,包括控制在校时长、禁止设置重点班、限制班级规模等17个指标。
这篇论文透过构建微观理论模型、构造减负政策指数,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作实证分析得出。
研究发现,在2008年到2018年间,教育减负加大推行力度后,导致「寒门学子(收入分布处于最底层10%的家庭学生)升高中的机率下降9.3个百分点,学习时间每周下降9.19小时,教育支出下降21%。
而「富家学子」(收入分布处于最上层10%的家庭的学生)升高中的机率却上升5.3个百分点,学习时间每周上升10.37小时,教育支出上升66%。
研究表明,虽然减负政策的确使低收入家庭的各项教育投入都在下降,但值得警醒的是,这种下降的代价是他们的子女在升学竞争中获取的机会越来越渺茫。
其中一项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样本中收入分位数为后54%的家庭,在教育减负后升学变得更困难。相比之下,样本中收入分位数为前46%的家庭,在教育减负后升学变得更容易。
研究发现,中国此前的教育减负政策未能显著减少学生学习负担,也未能显著降低家庭教育支出,反而带来了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的分化,加剧了教育不公。
从结果上看,寒门学子获得优质教育的门槛更高,加剧了「寒门更难出贵子」的问题。
这篇论文作者得出了一个结论:「教育减负政策可以全面发挥作用的条件较为苛刻,只有在不存在升学竞争或者升学率非常高的情况下,限制课业负担和校外教育培训负担的措施才可能有效,而这些条件在现实中不容易存在」。
研究者表示,因为「双减」政策执行时间尚短,效果未能全面显现,但等到该政策长期施行之后再评估,恐怕会错过最佳的政策视窗调整期。因此有必要分析历史上类似政策的执行效果,从而对当前的「双减」政策形成合理预期,为进一步的政策调整提供参考。
中国2021年推出「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大力整治补教业,宣称要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但反而引发家长更加焦虑,补教走入地下化,一般认为更不利于中低收入家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