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財、毀容、埋屍…邯鄲3少殺人 「小惡魔」怎麼煉成的?
三名未成年凶嫌,有报导称,他们被逮时,脸上表情毫无异样。(视频截图)
邯郸三少年对同学劫财、杀人、毁容、埋尸,彻底颠覆留守儿童「弱势又单纯」的社会印象。在讨论如何借由重惩凶嫌之际,许多人也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样的家庭和学校,养出这三个毫无人性的少年?这恐怕不是专家一句「成长中的亲情缺失造成」所能解释。
被害人王姓学生生前与父亲合影。(取材自微博)
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13岁王姓初中生被三名同学以铁锹打死埋尸案震惊全中国,由于三名未成年凶嫌的犯案暴行之恶劣,令人发指,掀起了修法加重此类未成年凶嫌刑责的民间声浪。而此案中,三名凶嫌都是留守儿童的背景,也引来舆论对留守儿童教育及农村现况的关注。不少评论认为,政府应改善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加强教育和引导,避免悲剧重演。
嫌犯被害人 都是留守儿
据新民周刊题为「三少年涉嫌杀害同学,背后是留守儿童之殇!」评论文章指出,除法律层面外,王姓学生被杀害案还有一个同样值得注意的大环境背景,就是此案嫌疑三人、被害人一人,全部都是留守儿童。
此案件的发生,令人不禁要问,留守儿童教育是否出了什么问题?当城里的孩子每每需要应付怎样的课间十分钟、课外补课、家校结合,认为这是一些难以解决的痼疾的时候,乡村是否正面临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短缺的情况?而从案件细节来看,此案确实存在了以上这些问题。
其中一个主要部分是学校的功能。评论认为,「如果乡村学校不认真举办,如果乡贤不张,则乡村振兴未免有所不逮!」
在今年3月11日,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与一些机构共建的「乡村振兴教育人才共建基地」成立仪式暨学术报告会上,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也称,「擡头展望国家未来的发展,必须特别关注农村学校,给予农村硬体设施和文化重构足够的重视,同时必须关注乡村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评论认为,在城乡差别尚未完全消除的情况下,抵挡不住的是仍有乡里人进城务工,却把孩子抛在农村。「我们当然要从政策上、具体行动上鼓励进城劳工将孩子带在身边上学。而即使还有部分留守儿童在乡村,在祖父母身边,也该到了全力关怀之的时刻了。」
王姓学生遗体被发现现场。(视频截图)
曾埋王姓学生遗体的废弃蔬菜大棚。(取材自新京报)
评论指出,这批留守儿童能够管好、教育好,是国家未来的财富。而如有缺失,可能不是似此案的王同学一般被害,就是如三名凶嫌一般走入可能是万劫不复的歧途。
家庭方面也是关注留守儿童现象的重要环节。因父母外出城里工作,平时与这三名凶嫌和王同学朝夕相处的很可能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孩子的父母一旦将子女托付给自己的父母,也就是孩子的祖父母,祖父母一定有管教之责。归根究底,孩子的父母仍是抚养、教育自家子女的第一个责任人,但这三名凶嫌的祖父母等人也应负起管教失察的责任。
而中国农村目前究竟有多少留守儿童?据2018年全国妇联发布的统计,截至2018年8月底,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而另据全国妇联于2013年发布的数字,当年全国17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而城乡流动儿童规模则为3581万。农民外出务工是留守儿童的一大成因。这两项数字存在较大差距。
正当的休闲娱乐有助培养农村的情绪管理。几名留守儿童在村里的文化中心玩「跳马」游戏示意图。(新华社)
亲情缺失 儿童行为叛逆
人民日报曾撰文指出,2018年调查显示,农民工对抚育子女和养家责任的认知程度和期望很高,92%认为抚育子女主要是父母的责任。但这种责任与实际承担能力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80%的子女不得不由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顾。这使得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得不到周到的照管,而出现亲情缺失、心理孤独、行为叛逆等情况,这是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
一位曾从事农村教育20余年的校长曾表示,青少年阶段是最需要父母关爱的阶段,可很多留守儿童却只能伴着「亲情饥渴」而成长,他们中的一部分性格孤僻,自闭、自卑,行为调皮,其实心里很失落。「叛逆恰恰是失落感的宣泄。」如何让留守儿童在农村得到更多的关爱,政府在专业工作上仍需加把劲。
三名凶嫌已被刑拘。(取材自每日经济新闻)
从霸凌到虐杀 年龄成免罪金牌
近日发生的河北省「邯郸三少年杀人事件」中,三名凶嫌不仅在犯案后照常上学,还涉嫌刻意误导警方办案。很多人不解为何这三名未成年人的行凶手段如此残忍?这三个心狠手辣的「小恶魔」是如何「炼」成的?媒体分析认为,周遭环境对于施暴少年「小打小闹」的校园霸凌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加上自恃年龄是实施恶行的免罪金牌,终至铸成大错。
据澎湃新闻报导,这样的悲剧,令人感到双重痛心:受害者还是一名初中生,却以这样惨烈的方式,生命早早凋谢,家长将终身承受与孩子永别的痛苦;施暴者是同龄的孩子,却对朝夕相处的同学痛下杀手。孩子的脸被铁锹铲得面目全非、杀人后将遗体掩埋企图毁尸灭迹,这些细节透露出的作案手段之残忍、掩饰犯罪之狡猾,可谓极其恶劣。
每当有类似严重的未成年人犯罪发生,很多人认为这些心狠手辣的「小恶魔」,就是「天生犯罪人」。而近年来发生的类似恶性案件也多次引发公众对刑责年龄、校园霸凌的讨论,如2019年辽宁大连「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童案」、2021年陕西勉县「13岁少年杀害6岁男童案」等。
报导认为,低龄未成年人严重犯罪问题,社会强烈关注。但「天生犯罪人」理论并不符合现代法治理念,犯罪毕竟是一种社会现象。承认未成年犯罪的后天因素,是肯定法律惩戒作用,强调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性以及要系统发力的基础。
此案中,新闻报导并未披露三名凶嫌的具体年龄,而初中生的一般年龄,正好卡在未成年人刑责年龄的几个关键节点。根据现行法律,已满14岁未满16岁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2岁不满14岁,负刑责需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如果不满12岁,不会受到刑事追究。
刑责年龄从原来的14岁降到12岁,是2020年12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十一)」的一项重要变化。这背后,是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呈上升趋势、低龄占比有所增加的现实。
最高检数据显示,2023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9.7万人,其中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约1万人。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7万人,提起公诉3.9万人。
被害人生活照片。(取材自微博)
不可能判死 最高处无期
有法界人士称,依现行法令,三名凶嫌判死不可能,最高可处无期徒刑,但前提是最高检核准追诉,否则就只能送入未成年人管教所服刑。目前,三名初中生是否会受到刑罚,还不能明确。但毫无疑问,在治理未成年人犯罪上,法律仍要进一步发挥兜底作用,「对于实施严重犯罪、性质恶劣、不思悔改的未成年人依法惩治、该严则严」。
同时,必须追问的是,恶行是怎么一步步变成现实的?报导的细节已透露出一些端倪:亲属反映被害人「长期遭受三名同班同学的欺凌」「曾表示不愿上学」,父母「以为孩子贪玩,并没有当回事,后来才知道孩子在学校受到了霸凌」等。
小打小闹未制止 家庭学校疏忽
这些讯息,既显示出从校园霸凌到杀人恶行,是有一个演变过程的;也部分反映了,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学校都有疏忽,对「小打小闹」的校园霸凌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校园霸凌不一定会走向校园凶杀,但校园霸凌长期存在,就会助长施暴者的嚣张气焰,为其实施性质更恶劣的犯罪增加机率。
在防范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家庭或监护人的教育管束,学校的日常管理、监督教育职责重大。有必要核查涉事学校是否落实了防治校园霸凌、强制报告等相关制度并采取过限制性措施;同时强化社会、校园、家庭责任,及时掐灭任何校园欺凌的苗头;还需要更深入的论证,探索严惩未成年人犯罪的量刑边界,有效震慑「小恶魔」。
社会对于留守儿童关怀从没断过。图为某地暑托班志愿者正带领留守儿童们孩子们准备上课。示意图。(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