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陆人口普查 七普公报流动人口新态势 学者:应该尽快调整

解读人口普查之三:七普公报中的流动人口新态势若明显不符合现实需求政策,应该尽快调整。图为5月11日呼和浩特市幼儿园内,小朋友户外活动。(中新社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聂日明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潘泽瀚14日连袂在大陆澎湃新闻网撰文分析大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七普)公报中的流动人口新态势指出,当前是中国人口规模即将达到顶点、生育政策处于调整时期,七普资料牵动各方神经。对于乡城城城短距离流动人口依然大规模增加、市辖区人户分离人口增长最快、流动人口增长变化过程不如预期等现象,明显不符合现实需求政策,应该尽快调整。

学者指出,与历史资料对比,七普有3个值得分析的现象:第一,流动人口依然活跃,乡城流动占比进一步上升,城城流动大规模增加。第二,短距离人口流动性显著增强,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最快。第三,过去10年流动人口的增长变化过程有待厘清。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普查逢10普查,在两次普查之间,还会逢5进行1%人口抽样调查。

针对人口迁移方面的影响,具体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第一,既然七普资料显示中国有5亿人户分离人口、1.17亿市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和3.76亿流动人口,那意味着依据六普和2015年小普查所做的各项与流动人口相关的公共服务供给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例如,相比2019年度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七普资料中,广东多了1080万人,浙江江苏两省合计多了1012万,这些人可能以流动人口为主,原有人口规模有较大幅度的低估,按原有的流动人口规模做的义务教育等供给规画,明显不符合现实需求,政策应该尽快调整。

第二,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结构高度不均。王桂新等(2012)基于2000年和201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省际人口的迁移模式,人口的迁出和迁入都呈现了更强的集中化趋势,即「强者恒强,强者更强」。2015年的小普查资料表明人口迁移趋向可能正在发生转变,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可能会有一定的回落,而中西部会上升。

然而,目前七普公布的有限资料显示,人口向东部发达地区集聚的趋势未变,城市级别的人口变化还需要后续省市县人口普查公报资料验证。人口继续向东部省区及中心城市集聚的趋势,一方面要求这些人口流入地需要按照新的人口资料与变动趋势调整公共服务的规画安排,另一方面也要求人口流出地顺势调降相关规画。

第三,现有城市公共服务提供的配置机制主要通过户籍和居住证,前者强调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鼓励城市降低落户门槛,最终解决外来人口同等享受公共服务的问题。

市辖区内人户分离意味着,即使人口在城镇落户,但其并不一定居住在户籍所在乡镇街道;较高的流动人口规模表明,仅通过落户恐怕很难解决流动人口的现实需求。这些都需要反思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以户籍和居住证为主的机制恐怕无法胜任这项颇为困难的任务。

第四,规模越来越大的城城流动人口,将增强城市人口集聚的「马太效应」。城城流动的驱动机制与乡城流动差异较大,乡城流动的劳动力,其原始劳动力的专业化水准较低,对劳动力匹配的要求不高,农民到城市,什么活都愿意干,只要保证收入即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也意味着农村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水准也低于城市,只要进城没有障碍,农民一般愿意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