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京中轴线上都有哪些鸟类?
在何方看来,每个人都和自然有某种链接。“打动你的东西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自然的大门,让你对大自然产生依恋和热情。”对她来说,这把钥匙就是鸟类。
11月24日,天坛公园,何方和市民在丹陛桥上观看天空中飞翔的鸟。
在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的天坛公园,有一群特殊的“游客”,他们不像普通旅行团戴着小红帽,而是挂着望远镜或相机,绕开熙熙攘攘的人群,静静观察远处跳跃的鸟儿。这是由“自然之友”野鸟会组织的公众观鸟活动。作为“导游”,自然之友野鸟会的初级领队何方也不会举着小旗,她手里是一张鸟类调查表。2024年9月28日,在中轴线上的观鸟活动中,何方观察到38种鸟类。
天坛公园,野鸟会观测到一只雀鹰。
寻找打开自然的钥匙
初冬,何方走进天坛公园,熟练地背起望远镜,调试着相机。此时,长短不一的悦耳鸟鸣声在林间回荡。不用抬头,她就知道上方有一群金翅雀盘旋飞过,“它们的叫声像小铃铛一样”。
11月24日,天坛公园,观鸟领队何方带领市民边走边看。“在哪里啊?我怎么没有看到?”这是观鸟新手常常会问的问题,何方常常会用详细的文字描述帮助新手快速找到鸟儿。
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内,不仅坐落着雄伟壮丽的古建筑,还分布着7000多株妙态千姿的古树名木,灵动的鸟儿穿梭其间,为世界遗产增添了勃勃生机。
初见何方,她正聚精会神地手绘灰脸鵟鹰。谈及“入坑”,源于去年5月的一次观鸟亲子活动。“没想到孩子喜欢昆虫植物,而我深深地爱上了鸟。”
11月12日,法华寺街的咖啡馆,何方正在绘制鸟图。
彼时,她在天坛公园西门入口处依靠领队的指引看到了一只灰头绿啄木鸟哺育宝宝。望远镜的目镜中,这只雄鸟背部的羽毛是耀眼夺目的嫩绿色,头顶的羽毛则是鲜艳欲滴的朱红色。“美得像一件艺术品。”她被这灵动的画面瞬间“击中”,也发现自己从未用这样的视角去欣赏这座皇家园林。
灰头绿啄木鸟
接下来的6月、7月,是鸟类的繁殖季。观察鸟类“育儿”,让何方对它们多了一份亲近感。“观鸟为我打开了工作和家庭之外的第三空间。除了得到放松,我在这个空间里,跟着鸟儿学会了很多育儿之道和处世之法”。
11月24日,天坛公园,何方介绍鸟类羽毛的分类和作用。
去年11月,何方参加了“自然之友”野鸟会的实习领队培训,今年6月正式转为初级领队。每次观鸟的3个多小时里,她带领15名鸟友从天坛公园西门出发,走过空场、科普园、斋宫、圜丘、丹陛桥。
11月19日,天坛公园,何方在分辨鸟类取食的植物部位。
每次开场,何方都会认真了解大家的观鸟经历。对于新鸟友,她会特别关照,细心引导他们寻找醒目参照物。从喜鹊、麻雀到戴胜、大斑啄木鸟……新鸟友的情绪不断被带动起来。“嘘!前面,雀鹰!”在何方的引导下,不少鸟友成功在天坛公园“解锁”猛禽记录。
11月24日,天坛公园,观鸟领队何方在带队的同时还进行鸟类调查,记录当天观测的鸟种和数量。
一路上,途经落叶林和草地、针叶林和古建等地,她将生境特点和有代表性的“高亮”鸟种一一道来,介绍它们在繁殖期的行为、筑巢的巢型、羽毛的特征及作用。遇到“诱拍”的行为,何方会跟鸟友沟通,讲解这一行为对鸟类的危害。
11月24日,天坛公园,观鸟领队何方正在借助图片分享鸟喙的不同结构,吸引市民拍摄记录。
“观鸟让我打破人类的优越感,认识到自己不过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何方觉得自己像是一把钥匙,为市民打开了观鸟新体验,她相信,从观鸟开始,市民可能对松鼠、古树、昆虫产生兴趣,也会找到打开自然的钥匙。
在中轴线延长线拍到珍稀鸟种
颈部的羽毛是高级的灰褐色,粉黄色的脚爪牢牢地钩住芦苇秆,圆润可爱的震旦鸦雀被称为“鸟中熊猫”,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简称奥森)南园的湿地中,许哲浩捕捉到了它的小巧身影。
11月22日,许哲浩在奥森观鸟。
许哲浩是自然之友野鸟会的实习领队,亦是北京迁徙猛禽监测项目的调查员。而后者的实习调查员考试是被鸟友称为“魔鬼”般存在的资格考试。
中轴线上的公园为城市中的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之所,位于中轴线延长线北端的奥森也深受鸟友厚爱。“既有林鸟,也有水鸟。”许哲浩表示,在南园大片的湖泊和湿地,鸟友可以观赏到震旦鸦雀、东方大苇莺等依靠芦苇而生的鸟类。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鸿雁。
许哲浩对栖息于此的鸟类和观鸟路线非常熟悉,并通过不断实践提升自我,“外出看鸟和看鸟类图鉴有很大差别。作为带领公众观鸟活动的领队,专业知识过硬,人家才会愿意来参加活动,从而了解护鸟知识”。
11月17日,元大都城恒遗址公园,领队培训中,许哲浩正在演示“辨识讲解”环节。
即便是在熟悉的奥森,也常会给他带来惊喜。这天,走过一段下沉式木栈道时,许哲浩抑制不住兴奋,虽是见过多次的震旦鸦雀,但他看到了可爱精灵是如何从芦苇荡的根部跳跃、觅食的。这就是观鸟的魅力,即使是同一种鸟,能观察到它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是一种收获。学得越多,越着迷。
北京中轴线“观鸟图”
新京报记者体验式跟随野鸟会公众观鸟活动进行鸟类观测,并成功记录到北京中轴线及中轴线延长线上二十余种鸟类。
以下是部分精彩“鸟片”
沼泽山雀
体长 10~13cm,体重 10~14g。眼以上头顶黑色,眼以下脸部白色,喉黑色,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或苍白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铅黑色。在北京为留鸟,栖息于林地。
震旦鸦雀
全长15-18厘米。上背黄褐,通常具黑色纵纹;下背黄褐。有狭窄的白色眼圈。中央尾羽沙褐,其余黑而羽端白。震旦鸦雀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种,被称为“鸟中熊猫”,为全球性近危物种。
银喉长尾山雀
体长约 14cm。头顶黑色,背蓝灰色,喉黑色,胸腹灰白色,尾长。中国华东、华北、西北一带分布,在北京为留鸟,栖息于林地。
大斑啄木鸟
体长 20~24cm,体重 63~79g。头顶黑色,脸白色,背部黑色,有宽大白色肩斑和数道白色翅斑,胸至上腹部灰白色,下腹部至尾下覆羽红色,雄鸟后枕部红色。中国广泛分布,在北京为留鸟,栖息于树林。
红尾斑鸫
体长 20~24cm。全身棕红色,腹灰白色,胸、胁有斑点。中国除西藏、海南以外地区广泛分布,在北京为旅鸟或冬候鸟。
灰椋鸟
体长 20~24cm,体重 65~105g。全身灰黑色,腹部稍浅,虹膜褐色,嘴橙红色,脚橙黄色。中国除新疆、青藏高原以外地区广泛分布,在北京为夏候鸟,栖息于林地、草地、灌丛、农田。
金翅雀
体长约 13cm。整体红棕色,飞羽、尾羽黑色,有金黄色翼斑。中国除新疆和青藏高原以外地区广泛分布,在北京为留鸟。
白头鹎
体长 16~22cm,体重 26~43g。额至头顶黑色具光泽,眼上方至后枕白色,上体橄榄绿色,下体白色,胸灰褐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跗跖、趾、爪黑褐色。中国华北至南方各地分布,在北京为留鸟,栖息于低海拔林地、荒地、农田、城市。
燕雀
体长约 16cm。雄鸟头、颈、背黑色,腰白色,喉、胸棕色,腹白色。雌鸟整体灰褐色。中国除海南和青藏高原以外地区广泛分布,在北京为冬候鸟。
大嘴乌鸦
体长45~54cm,体重412~675g。通体黑色,具紫绿色金属光泽,额较陡突,尾长、楔状,嘴黑色、粗大,嘴峰弯曲,脚黑色。中国除青藏高原和西北荒漠以外地区广泛分布,在北京为留鸟,栖息地广泛。
戴胜
体长 26~28cm,体重 55~80g。头、颈、胸淡棕栗色,有明显冠羽,羽端黑色,背部和翅有宽黑白带斑,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铅灰色。中国广泛分布,在北京为夏候鸟,栖息于森林、河谷、草地、农田等地。
红尾蓝鹊
体长54~65cm,体重147~210g。头、颈、胸黑色,背、翅蓝紫色,腹白色,虹膜橘红色,喙、脚红色。中国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分布,在北京为留鸟,栖息于林地。
乌鸫
体长 23~30cm,体重 55~126g。通体黑色,具窄的黄色眼圈,虹膜褐色,喙黄色或橙黄色,脚黑褐色。中国华北及以南各地分布,在北京为留鸟,栖息于林地、农田、村镇、城市。
大嘴乌鸦和长耳鸮(右下)正“追逐打架”
长耳鸮
体长33-40厘米,虹膜橘红色,头顶两侧具发达耳羽簇,竖直如耳。棕黄色圆形面盘显著、中央区域有浅色羽近“X”形。胸、腹部皮黄色,有黑褐色不连贯纵纹和小横纹。在中国繁殖于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越冬于长江流域以南的东南沿海各省,部分在北方为留鸟。
记者 王子诚 张璐 摄影报道
编辑 刘晶 王远征 张湘涓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