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让我知道了,头发油才是真豪门…
最近,羊刷到了一个绝美的云肩,没想到竟然是老祖宗接头油用的...
云肩是中国古代女性的一种衣饰,它围脖子一周,佩戴在肩上。
因其常用云纹装饰,并以彩锦织成,艳如云霞,故称之为“云肩”。
中国古人喜欢油汪汪的头发,富裕人家会专门用桂花油梳头,把头发篦得油光锃亮,而云肩可以保护衣物领子不被头部的油沾染。
清代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提到:”云肩以护衣领,不使沾油。“
可以说,华美的云肩是老祖宗的豪华护发周边,也间接说明了中国古人对油头是真爱啊。
近几年邻居们流行起带有油感的水光肌和湿发,没想到我们自己的老祖宗早早就玩过了「油时尚」——钟爱油光头。
不过,羊在深扒一波资料后,发现老祖宗们的护发文化可不止钟爱油光这么简单,还是挺有讲究的!
这期羊就来聊聊老祖宗们的爱美护发文化,顺便学一些老祖宗严选的护发小技巧。
洗头发的最高仪式感
是专门放假
中国古人有留发习惯,无论男女都是一头长发,梳着复杂多样的发髻。
古人的头发很长,但在当时条件的限制下,很难实现洗头自由。
因此,古代洗头是有固定的法定假日,也被称为“休沐”。
在古代,洗头、洗身、洗手、洗脚都有特定的专用名词。
"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
“沐”指的就是洗头。
上文引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秦汉时期就有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
《汉宫仪》还专门有规定:五日以假洗沐,亦曰休沐。
说的就是汉代公务员上五天班,休一天洗头,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了唐代。
王叔晖《出浴图》
除了专门放假,我国还早早发展出了洗发的礼仪。
在洗头之前,人们会先把房间打扫干净,点灯熏香,营造一个浪漫的环境。
《礼记·玉藻》里还记载洗头中和洗头后的讲究:”沐稷而靧粱,栉用椫栉,发晞用象栉,进禨进羞,工乃升歌。“
”沐稷而靧(huì)粱“,说的就是洗头用稷,洗脸用粱。
稷是一种用粟黍之类煮的水,有碱性可以去污垢,烧热后可用于洗发,相当于古代洗发水。
梁是高粱之类的汤,可以用来清洁面部,相当于洗面奶。
很多姐妹可能听说过淘米水洗头,这种方式甚至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此外,草木灰、豆粉、皂角、胰子(略重口:由猪胰脏和草木灰做成)等都是不同时代的流行款”洗发水“。
胰子与宋朝的胰子盒
不过,羊要多说一点,这些古代“流行款”的主要作用是分解油污,不要期待它们能有奇效。
比如火了两千多年的淘米水,它含有的维生素B、淀粉、蛋白质等都是十分有限的,对头发的滋养也是约等于无。
说回老祖宗的洗发仪式感,人们洗发过程中用的梳子也有讲究。
洗发时会用较为硬涩的木制梳子,以方便去污。
头发晾干时则用较为光滑的象牙梳子,以避免伤发。
洗完头发还有专门的放松时刻。
头发干了后,要喝点酒,吃点干果小菜,这时候厅堂也响起了琴声和歌声。
经过层层仪式,古人们才算完成了“沐”。
《贵妃出浴图》局部
除了怎么洗头,很多古代典籍中还记载了洗头应避免哪些情况。
如《本草纲目》中就写道:“冷水沐头,热泔(煮沸后冷却的水)沐头,并成头风”。
洗头发虽然有很多讲究,但老祖宗豪华的底色,在之后的护发过程中才真正展现了出来。
老祖宗严选
古代版豪华”发膜“与护发周边
与现代人护发的目的一样,古人护发也是为了减少打结,使头发更加柔顺。
最初用来滋润头发的发油主要是利用动物脂肪熬成。
《女史箴图》局部
随着社会发展,古人护发也逐渐重视起香味来。
人们开始加入各种香料和草本植物来制作护发产品。
比如在猪油、牛油中加入菊花、芝麻等,制作出早期的护发油。
《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兰草生泽畔,妇人和油泽头,故云兰泽”。
兰泽也被称作香泽,是指古人将兰蕙等香料放到油中浸渍,香料中的芳香物质渗透到油中,制成的一种护发油。
这种护发油既可滋润柔顺发丝,还可以用来固定发髻。
温庭筠曾写过一句诗:“兰膏坠发红玉春,燕钗拖颈抛盘云。”
说的就是女子刚洗完的秀发,涂抹上香泽拖在脖颈后,一阵微风吹起,头发随风飞扬,香气四溢在空中。
唐代的《千金翼方》中,还有利用药材护发的记载。
其中提到护发香泽中不仅加入了桂花、菊花、茉莉等花卉,还加入了人参、何首乌等名贵药材,以达到滋养头发、促进头发生长、防止脱发的功效。
在明代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中也记载着不少宫廷护发医药方。
比如宫制蔷薇油、香发木犀油、惜发神梳散、擦头竹油、乌头麝香油、金主绿云油、生秃乌云油等等。
这些宫廷发油多有养护头发、黑发防秃、使头发易于梳理的功效,里面的药材又多又名贵。
而且这类养发类方剂在《永乐大典》的美容医方中约占三分之一,足以看到古人对于养发护发的重视。
发油也不是只有富裕人家才能用得起,
《红楼梦》有两句著名的酒令,一句是“女儿愁,无钱去打桂花油”,一句是“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
桂花油制作简单,物美价廉,在丫鬟和平民女子中较为盛行。
不知道姐妹们看到这里会不会产生疑问,盘着发髻的古人貌似头发又长又多,这是头油的功劳吗?
羊在深挖资料后发现,古人也有脱发和发量不足的困扰,而假发曾是古人日常生活必备单品。
唐朝时期,正是因为假发已普及,女性的发型风格才得以越来越华丽。
《都督夫人礼佛图》
在唐代皇室宗亲李倕的墓中,出土过一顶她戴过的华丽冠饰。
这件冠状头饰使用了绿松石、琥珀、珍珠、红宝石、贝壳、玛瑙、金银等装饰。
下部对应着李倕的头部,上部则套在她高耸的发髻上。
明代盛行的各种抹额,也是遮盖发际线的好帮手。
除了用假发增加发量,古人还开发了各种护发周边。
我们在开头提到的云肩就是其中之一。
还有各种华丽的梳子(齿疏)、篦子(齿密)。
图源@路客看见
以及专门放置梳妆用品的奁具(镜匣)。
中国古代人对梳头发颇为讲究,不仅拥有各式各样的梳子,还有着“欲发不脱,梳头千遍”的说法。
南宋诗人陆游就是梳头十级爱好者。
早晨起床,他“梳头拂面丝”;心情烦闷,他“意闷发重梳”;闲来无事,他“短发萧萧起自梳”;遇到生病,他也“病观周易闷梳头”。
他说自己之所以能“晚年生黑发”,秘诀就在于常梳头。
在清宫剧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宫女伺候皇后嫔妃们梳头的场景。
后宫帝后妃子们使用的梳具,有梳子、竹篦、剔篦、胭脂棍、扁针、大小刷子等各种款式。
描金夔龙凤象牙什锦梳具 故宫博物院藏
在宫中梳头还是一件蛮难做的事情。
梳头者不仅要手艺精湛,轻柔快速,还要格外注意主子们的心情。脱发、掉发、出现白发等都是宫廷中的大忌。
古人认为发肤乃父母所施,不可轻易损毁,甚至是脱落的头发也要进行保藏。
慈禧掉下来的每一根头发都拥有专门的收纳器具,故宫藏的尊金嵌珠石宝塔就是为收贮慈禧的发丝所用。
金镶珠石慈禧发塔 故宫博物院藏
无论是“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的精心打扮,还是“宿昔不梳头,丝发被两肩”的自然美态,古人精心呵护的头发都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虽然不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流行趋势与审美取向。但唯一不变的是,从古到今,我们都没有停下对头发的爱护与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