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大学校花20岁嫁给英雄,因战火分手,丈夫成开国大将她却沉寂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被全国人民誉为革命圣地的延安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把许多追求进步、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吸引来了。正如著名诗人何其芳描述的一样: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
特别是这些奔赴延安的女青年知识分子,更像一道独特风景线:有家资钜万的豪门闺秀,面对父亲的怒吼和母亲的眼泪,砰的一声关上门,穿上草鞋朝风沙弥天的中国大西北走了;有住洋楼、坐洋车的军阀的掌上明珠,深夜中与家人不辞而别,剃了一个大兵的光头,朝战火纷飞的前线走了。还有不少名牌院校的天之骄女,弃绝了渡海留洋、远嫁大佬的阔太太生活,赶着骡子奔向青纱帐;也有知书达礼、温柔可人的小家碧玉,双膝跪倒,热泪横流地向双亲磕了个头,横穿半个中国朝敌后的延安方向而来……
这些朝气蓬勃,美貌绝伦,才华横溢的女子,怀着崇高的革命理想,来到这所抗大女子大学求学、锻炼,那时,气势磅礴的黄土群山中,蜿蜒清丽的延水河旁,层层叠叠,排列齐整的百余孔窑洞,便是她们求学的地方。每天清晨4时半,随着嘹亮的军号声和口哨声,学员们起床后,把被子叠得四四方方、有棱有角,然后沿着羊肠小道下山到延河边练操、跑步和洗漱。远远望去,衬着黄土高坡,女战士们就像一条条蓝灰色的小溪,弯弯曲曲顺坡而下,同时伴随着此伏彼起的歌声。
当年,延安抗大女生队是延安最美丽的景观,每到夜晚,从一层层、一孔孔窑洞纸糊的窗口透出的油灯光,在高原寂静的夜空中闪烁,从对面山坡或延河边望去,女大校舍又像一座巍峨而宽阔的不夜城,成为许许多多男士心目中最爱看,而且又引起无穷无尽遐想的美景。这些年轻的女子聚集宝塔山下,畅饮延河流水,穿粗布军装,吃小米高梁,住黄土窑洞,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军事化生活强健了体魄,脱落了小姐们的脂粉气与羞涩感,在磨炼出现代革命知识女性飒爽英姿的同时,慢慢地从从追求进步的青年女子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战士,用年轻的生命和满腔热血,在这条铺满血与火的写就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今天,我们介绍一位从这里走出的坚强而且命运坎坷的女子,她的名字叫拱平。
拱平,学名拱德明,1917年1月出生于江苏南京江浦县(现名为南京浦口区)一个教师家庭,她的父亲毕业于金陵大学的高级知识分子,她虽然是家中的女孩子,一样被父母寄予厚望,除了家庭教育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之外,自幼就给他选择名校读书,加上他自小聪慧,学习成绩优异,12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汇文女中,后来又进入南京女中,17岁那年又考入金陵大学。
俗话说,女大十八变。此时尚未18岁的拱平就出落成一朵花了,首先,她的容貌,符合中国民间传统的美女标准,除了脸若银盘,明眸皓齿,肤如凝脂之外。她面貌甜美,身材挺秀,好看的眼睛妩媚而又不风尘,举手投足中流动着一种传统的、委婉的端庄气质,她的微笑模样,脸颊上的美貌,成那个时代人们心中最温柔的记忆。而她在着装打扮上,又非常准确地演绎了民国时美女的精髓。留短发,高挑的身材,大大的眼睛,姣好的面容,优雅的举止,从她留下的照片可以看出,当时的她长得的确是清秀脱俗,楚楚动人,在金陵大学成为一位公认的校花。
当时,作为一名知识女性,得以平等地进入高等学府求学,乃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的头一遭,“校花”自然应运而生。她有着出众的容貌,但之所以被誉为“校花”,却往往并不只是因为美貌。她们有才情、有思想,有独立的人格,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她们并不是历史的“花瓶”,而是心怀着救国救民的先进思想。这个时期正值抗战爆发之际,思想先进的拱平参加先进组织“体群社”,她出版刊物、公演话剧、四处演讲宣传爱国救亡工作,思想进步、姿容出众的她绝对是偶像般的存在。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此出名的校花,即使放在当今恐怕也要引起轰动,自然引来一大批追求者,一时间那些富家子弟,年轻俊秀、潇洒英俊、文才一流的小伙子如走马灯似来与她交流,正所谓许许多多的男生都像众星捧月一般整天围着她转,据说追求者可以说排队,她上课时不少男生特意赶到她上课的教室门口,只为一睹她的芳颜。当然,眼界高站在象牙塔上的高贵女子拱平一个也看不中。在这位少女的心中,早就立下为国为民的壮志,她岂能过早谈爱?当然,对普通的人可以一拒绝了之,然而,对于有权势的人,那的确是一件麻烦事情了。
因为那个时候,有一名当时担任师长的国民党军官看上了她,要知道,当年这师长是披上了将星,在当年兵荒马乱的年代,的确有不少知识女性,认为只有自己跻身于军界或政界可能有出人头地之日,因此,不少美丽的女子选择这样的手中握着枪的人嫁出去。这个师长冲着她金陵大学校花的名头,实施死缠烂打的那种追法,先是在校门口转悠,等待拱平,遭到她严辞拒绝。不死心的师长竟找到拱平的父亲,设宴款待,软硬兼施,要让父亲答应此事。拱父是一位老实巴交的教书先生,他认为人家一堂堂师长,看上小女,也是自家福分,在对方的压力下便答应了。
拱平与复旦同学
不过,拱平坚决拒绝了。但面对有权有势的师长,考虑在金陵大校肯定会有麻烦,无奈之下,只好她离开了生养她的故乡,随后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不幸的是,刚上这所名牌大学不久,全面抗战爆发,无情的战火击碎了所有人的美丽梦想。当时上海的复旦大学也自身难保,不得不迁徙“逃亡”。在此后的坎坷岁月里,拱平随复旦的师生们不断转移,他们曾逃到江西庐山牯岭,又从牯岭转到重庆北碚等地。
拱平(右)与同学
在这一阶段,这位金陵校花,复旦骄女拱平后来写一篇《北碚杂忆》的文章:当时,我与复旦大学新闻系同学沈大经,白汝瑗等人,赴抗战前线。复旦大学进步学生为他们在北泉举行欢送会。这四人被后人尊称为“复旦四骑士”,由拱平负责编辑进步书刊《文种》,并在《新蜀报》上发表诗歌、散文、文艺评论进行抗战宣传。后来他们辗转来到到西安,并参加了先进组织领导的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后随团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同时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四队。
沈重
在这里,有必要顺便提一下拱平率领的这支复旦团队成员奔赴延安,后来的发展前途,先说沈大经,后来改名叫沈重,浙江吴兴人,在抗大毕业先后晋察冀通讯社科长、特派员、晋察冀日报社特派记者,在此期间向社会大量报道了晋察冀人民的抗日事迹,其代表作便是我们读书时语文课最熟悉的《狼牙山五壮士》的文章, 就是他写的。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太原市建设局局长、山西省建设厅厅长、副市长、建委副主任,成为一名副部级领导干部。
右三为白汝瑗
白汝瑗,天津市人,与拱平等人一起奔赴延安后,进入抗大四分队学习,毕业后先后任晋东南新华日报华北版记者,山东大众日报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胶东大众日报总编辑等职务。抗日战争胜利后,组织派遣他到东北、中南等地工作,历任安东日报总编辑,辽东日报总编辑,东北日报副总编辑,长江日报副总编辑,中央宣传部报刊处副处长,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黑龙江日报总编辑等领导职务,同样成为一名副省级干部。
然而,这位复旦新闻系的漂亮的高材女生,她的命运在这个时候拐了个弯。这年冬天,抗大组织了一场报告会,给学员们做报告的正是抗大教育长罗瑞卿,实际上当时林总名为校长,实际受伤去治疗,罗瑞卿就是主持校务的一把手。抗大同学们自然十分好奇,都想一睹这位战将的风采,拱平自然也不例外。报告会开始,坐在前排的她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位一袭军装勃然英姿,修长高大却不粗犷的身材,气宇轩昂,尤其是棱角分明的脸庞,黑亮垂直的发,斜飞的英挺剑眉,乌黑深邃的眼眸,处处泛着迷人的色泽,如一潭深水直淹没得人无处喘息,让人一不小心就会沦陷进去。
当年的当时的罗瑞卿32岁,风华正茂,器宇轩昂,自有一股驰骋疆场的英雄之气,同时,黄埔军校毕业,年纪轻轻就屡经战火洗礼,走过长征,荣誉加身。同时,他学识丰富,口才很好,台上一站,强大的气场自然震慑了在场的所有人,更为重要的是谦逊儒雅,谈吐不俗,滔滔不绝,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引起台下阵阵掌声。无一不在张扬着高贵与优雅,成为情窦初开的妙龄少女们梦想中的英雄,处在那个偶像崇拜年龄的她心中泛起阵阵涟漪。
报告会完了之后,拱平并没有离开会场,她站在大门外挪不动脚步,似乎在静静地等待着谁?这时,罗瑞卿一行人走了出来。他见有位女学生孤独一人站在那儿,就上前问道:“同志,你还有什么事吗?还是在等谁?”“我……”拱平一时有些慌乱,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其实她也不知道她要等谁。罗瑞卿接着以领导的身份关切地问道:“这么晚了,要注意安全,你住在哪里?”这时拱平似乎才回过神来,她红着脸道:“抗大文工团。”“哦,我们是一个方向啊,顺道一起走吧。”罗瑞卿微笑地说。
一起走路,作为首长的罗瑞卿没有架子,给她讲了很多,尤其是红军时期的战斗,自己的嘴巴曾经受伤的事情。那是他在江西苏区第二次“围剿”担任红四军11师政委时的观音崖战斗,观音崖山势横亘东西,山势陡峭,雄伟峻拔,连绵起伏,纵横四十余里,其山怪石嶙峋,林海莽莽,伏击圈后,师政委罗瑞卿率部在此伏击敌人,一声令下,子弹、手榴弹像暴雨一般向敌群倾泻,被打得晕头转向的敌人,好一阵子才回过神来,知道受到了红军主力部队的攻击。
为摆脱被动局面,敌指挥官凭借自己部队有重武器,山炮、野炮、轻重机关枪,立即下令组织火力进行反抗,随后命令几支部队占领一些高地,靠着装备上的优势,向我红军占据的高地猛烈轰击、扫射,妄图夺路前进,一时间,整个山头上炮火连天,浓烟滚滚,树倒枝断,乱石纷飞。此时,师部设在观音崖山顶稍下的一所独立房屋内。这所房屋是老乡们看山歇脚蔽风雨的地方,房门很矮,身材高大的师政委罗瑞卿每次进出都要低头,特务连长杨得志紧急派人在旁边搭了一个高一点的棚子,让政委在里面办公。
谁知,没多大一会儿,搭起来的棚子被炮弹击中倒塌了,幸好师政委罗瑞卿都在棚子外面,冒着如飞蝗一样的子弹,只顾用望远镜观察敌情指挥。正在他下达命令的关头,也许敌人发现此处是指挥机关,随即一阵密集的机枪、步枪子弹朝这里飞来。只见罗政委一转身,手没有扶住小房的门框便倒下了。杨得志跑上去一看,子弹从他脸颊的一边射进,穿过口腔飞出。原来,政委罗瑞卿的下颌被一发子弹打中,只见子弹从他的左颊打入、从左太阳穴穿射而出,因击中了脸部动脉,顿时血流如注。满脸是血是,当时就不能讲话了,一时十分危险。但他却不以为然,毅然用左手捂住脸颊,右手挥舞着枪继续鼓励将士们冲锋杀敌,直到战斗胜利的最后一刻。(我们后来看到罗瑞卿同志的嘴部稍微有些歪斜,就是观音崖战斗留下的伤痕,是役,敌师几近全军覆没,
他的这战斗经历,使这位崇拜英雄的少女更是对他无比的敬佩。第二天,拱平所在的抗大文工团在排演一部新作《蠢货》,罗瑞卿来了,拱平激动得差点忘了台词。因为,她相信,罗瑞卿一定是为了她而来的,平常他也没有闲心来看团员们排练啊!第三天,罗瑞卿派警卫员给拱平送了一封信。拱平打开一眼,再次陶醉了。她没有想到,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功勋卓著,骁勇善战大将,文笔竟然这么好,人情味这么浓厚,令她根本无法拒绝。
接下来的事情发展得十分顺利。在拱平这一方,她对罗瑞卿很欣赏很信任,她以为她找到了此生的挚友、师长,甚至是伴侣;而罗瑞卿也感到重新拾起了心中对爱情的渴求……同那个时代的许多男子一样,罗瑞卿在他还不满17岁时,由长辈作主娶了一个乡间郎中的女儿刘氏为妻,没有爱情基础,加上他早早就出来干革命开始了戎马生涯,最终两人还是分手了。接下来是红军艰苦卓绝的历次反围剿作战,红军长征,参与指挥了不少恶仗、硬仗,比如强渡乌江,强渡大渡河等战斗,后来又任命为抗大教育长、副校长,根本没有时间谈情说爱,因此,三十多岁的他一直还是单身。
一个身经百战,器宇轩昴,骁勇善战的大将,一个是姿容出众、才华横溢、追求上进的女学生,因为有共同理想,共同目标,二人很能聊得来,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抗大附近的小树林,美丽的延河边,宝塔山下,便留下了这对年轻人的身影。他们谈理想,谈人生,谈国家民族的命运,再到互吐心声,渐渐二人擦出爱情火花。随后,20岁的拱平与33岁的罗瑞卿喜结连理。
婚后的二人生活得非常幸福,但罗瑞卿与拱平不在一个单位,为了能长相厮守,罗瑞卿把她调到了自己身边,在抗大编辑刊物,拱平十分高兴了,这样不但能和丈夫在一块了,还有,她本就是学新闻的,编杂志也能发挥她的专长,正是专业对口。在此后的数月,拱平过了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她在抗大勤勤恳恳,一边编辑稿子,还一边下去亲自采访,把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同时,她又能跟罗瑞卿过上甜蜜的爱情生活。被当时人们称为一对模范夫妻。
更令人羡慕不已的是,罗瑞卿还拿出自己平时根本舍不得用积攒的稿费,破费为拱平买了一匹马,要知道,那年代没有香车只有宝马,可以说这马比现在的豪车还带劲。牵着丈夫给自己的匹马,拱平可高兴了,便想潇洒潇洒,学骑马。可她刚上去,马便狂跑起来,一下子把她摔了下来,磕得头破血流。拱平不甘心,后来在罗瑞卿的帮助下,终于能在马上飞奔了,有时俩要同坐那马上,那情形真的是被看见的人形容成一对神仙眷侣。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很短暂,接下来罗瑞卿奉命率抗大5000名干部和学员转战太行山,奔赴抗日前线,本来按照规定拱平可以随夫出征,无奈她得了严重的病,由于延安的医疗条件差,治不好,接着到西安还是没有好转,她确实不能长途行军了,为了不耽误战事,罗瑞卿也不能带妻子出征。
接下来的日子,战将罗瑞卿在抗战前线再续辉煌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他亲爱的拱平却在一步步走向悲情的深渊。随着拱平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组织决定要她继续去治病,这次去的是条件更好的重庆。谁知到了重庆发现组织给他开的介绍信丢失了!要知道,那年代介绍信比现在的身份证都更重要,没有人证明身份,人家根本不认识你,你什么也不是,你就不是罗瑞卿的妻子,因此,组织驻重庆办事机构拒绝给他安排相关治疗事项。不过,那年代可以理解,因为当时重庆是国统区,虽说抗战时国共合作,但组织的纪律还是很严格的。
在重庆,她举目无亲,孤身一人,当时是战火连天,还身患重病,一个弱女子怎么办,在那里她一封封写信给自己的丈夫罗瑞卿,也许是战争年代通讯阻隔或其它什么原因,信都石沉大海了。拱平苦苦支撑一段时间后,打听到成都有一位好同学,便动身去成都治病。结果她到了成都之后,由于她长期外出又没有组织关系的反馈,更没有跟着丈夫到前线,在延安被作为“历史有问题的人”,给她安上一顶“特嫌”的帽子,时间一长,成都方面的地下组织以及要好的同学,都没有人不信任她,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即使再多同学和熟人也没有用,一个个都怀疑的目光看着她,像躲避瘟神一样躲避她。
成都无法立足的她,后来又辗转到广元一带,准备在那儿想办法回延安。但在广元,她又被当地的警备司令劝回,战争年代路上关卡很多,很多爱国青年都被抓进了集中营。她彻底绝望了,就这样,拱平在“稀里糊涂”之中,被迫脱离了党组织。自此,她踏上了孤身奋斗之路,但她始终坚信自己丈夫的话:只要经得起严峻的考验,相信组织一定会弄清问题。等待着战争结束与丈夫团聚的美好时光。
1945年秋,抗日战争终于全面胜利了。拱平期望与丈夫团圆的日子眼看要实现了。其实,自从与妻子分开后,自跟妻子分手之后,罗瑞卿心中一直挂念着她,但战乱年月,信息阻隔,再说,罗瑞卿身担重职,他不可能为自己的私事太过分心。所以,他在打听拱平的消息未果后,也只有等待。然而,他等来等去,组织给他的回复是拱平历史有问题嫌疑人,建议划清界限,查清再续前缘之类的话,便再无下文了。
一开始罗瑞卿根本不相信,坚信自己心爱的妻子是好人,这期间一直处于苦闷之中,有时梦中相会不由情不自禁,潸然泪下,直到数年之后,依然没有妻子拱平的消息,这让他彻底绝望了,就在这时,他遇到了19岁的少女郝治平,这位来自河北邯郸临漳西南城角村的姑娘,自幼聪慧美丽,性格倔强,在抗大表现优秀的积极分子,她待人亲切,热情大方。以饱满的情绪,她迎接着一切困难,加之长相清秀,长身玉立,洒然出尘,脸若银盘,明眸皓齿,举手投足中流动着一种传统的、委婉的端庄气质,她在领导面前的种种表现,便陷入孤独、绝望之时的罗瑞卿重新燃起爱情的火焰,于是在同拱平分手数年之后,等待无果的情况下,与郝治平结为伉俪,从此,二人结伴而行,度过了此生往后的漫漫辉煌而又坎坷的岁月。
这一切,一直冒着战火在各处孤独漂泊的拱平一无所知,抗战胜利时她来到八路军办事处,打听到一个令她五雷轰顶的消息:罗瑞卿结婚了,而且已经有了孩子。当时她的心里十分难受,晚上抱着枕头哭到天亮。但想想这是残酷的战争造成的分隔,只好擦干眼泪,尊重罗瑞卿的选择。同时,她继续拿起手中的笔,要为组织工作。她先后在齐鲁大学读书,毕业后进入新闻界,当了一名记者,这期间她承担巨大的压力,呕心沥血,成蘸泪书完成一篇篇呼吁和平,反对内战的文稿,在当时颇有影响力,在她的努力下,终于迎来新中国的解放。
建国后,战功赫赫的罗瑞卿成为开国十大将之一,上文交待过,跟拱平一块奔赴延安的“复旦四骑士”之誉的其中几名,都担任省部一级干部,在这些同学、战友们的帮助和奔走呼吁下,拱平终于恢复了组织关系,她先在南京市委新闻处工作,后来又到中学当教员。从此沉寂,她过上了一名普通人的生活,人们不再把她同罗瑞卿相联系了。
然而,波澜刚平静,风浪再次掀起,随后进入特殊年代,罗瑞卿受到不公平待遇,本来只有过短暂美好时光的拱平,又被心怀不正的人掀出老底,同样受到巨大的折磨,身处煎熬的她表现出格外的坚强,没有说过一句违心的话,更没有做过一件亏心的事,经受长时间炼狱考验,默默的为美好梦想而生活下去,书写了自己清白正直的历史,终于迎来云开日出时刻,改革开放之后,拱平彻底平反昭雪,恢复老八路的名誉,后来担任市政协委员,后人赞誉她:战争年代经历、见证革命和建设历程,终生为建设新中国浴血奋斗的缩影。
2010年7月2日16时45分,拱平在南京病逝,享年93岁。一生历尽众多磨难的拱平,像一朵美丽的鲜花,经过漫长、曲折的绽放,可谓是历经露霜雪雨,风吹日晒,终于凋落,归于尘埃,因顽强而得享高寿。正如后人诗曰:战火纷飞南北游,半生流漓几春秋,为谋人间幸福事,毕生淡泊无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