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觀止 卷2】張作錦/張謇,清代狀元,民國實業家

张謇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民族轻工业,主张「实业救国」。(图/取自维基)

近代的张謇,由于发音的相似,可能被误为是汉代的张骞。那个张骞,一生最大的贡献是「通西域」,为后来「丝绸之路」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而近代的张謇,是清朝的状元,史称他代「末代皇帝」溥仪起草《退位诏书》,结束了自秦帝国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制,进入民国时代。而且,他洞烛世局演变,以「实业救国」为宗旨,领导中国走向工商业发展。虽然路途坎坷,并未完全达成其理想,但胡适称他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清咸丰三年(1853年),张謇在海门厅长乐镇出生,排行第四。四岁起父亲张彭年开始教他学习《千字文》。到五岁,张謇已经可以完整无误地背诵,父亲命他随三个兄长入私塾读书,至十岁时,张謇已读完《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等蒙学的基本书籍。十二岁时父亲自设家塾,延请塾师教授孩子。

同治七年(1868年),张謇准备考秀才,因为「户籍」的问题,惹出一场官司,幸得当时的通州知州孙云锦出面为他调解,得以解决。

同治十三年(1874年),孙云锦调往江宁(今南京)发审局,邀请张謇担任其幕僚同往。光绪二年(1876年)夏,由于发审局人事复杂,张謇觉得无法做事,于是应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邀请,前往浦口,参与庆军机要。

光绪六年春,吴长庆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见,张謇随同前往。同年冬,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防务,张謇随庆军移驻登州黄县。

光绪八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吴长庆奉命督师支援朝鲜平乱,以阻止日本势力扩张。张謇随庆军从海上奔赴汉城,为吴长庆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主张强硬政策,受到「清流」首领潘祖荫、翁同龢等的赏识。

光绪十年,随吴长庆奉调回国,驻防金州。不久吴长庆病故,张謇回乡读书,准备应试。

光绪十一年(1885年),张謇赴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录取为「第二名」。但是从1885年到1894年,整整十年,张謇一次又一次参加「会试」,结果都是名落孙山。

光绪十三年,张謇随孙云锦赴开封府任职,协助治河救灾,并拟订《疏塞大纲》。光绪十四年(1888年)以后,又应聘先后主持赣榆选青书院、崇明瀛州书院、江宁文正书院和安庆经古书院。

光绪二十年(1894年),因为慈禧六十寿辰特设了恩科会试。张謇第五次进京应试,四月殿试得中一甲第一名状元,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同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机促使帝后两党矛盾激化。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拥戴光绪帝,好发主战议论,其主要抨击目标为「畏日如虎」的李鸿章,实际上都是借以冲击主和的后党,企图为虚有「亲政」其名的光绪帝争取若干实权。张謇由于历史渊源和政见相近,很快就成为「清流」的佼佼者,是「翁门」弟子中的决策人物,以主战著称,曾单独上书参劾李鸿章。正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激烈之际,张謇因父丧循例回籍守制。

张謇手书对联。(图/取自维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闰三月,张謇丁忧期满,回京到翰林院销假。此时正是帝后两党激战方酣,维新派则爆发出强烈的政治热情。张謇协助老师翁同龢,上了不少奏议,敦促朝廷调整政策,促进工商业发展。不久翁同龢却被慈禧罢官。张謇闻讯到火车站泣泪送别。翁同龢的遭遇,使张謇目睹了官场的险恶。7月21日,张謇南归,转换志愿,推行「实业救国」,首先是兴办纱厂。

光绪二十五年(1899)四月,拥有2.4万纱锭的「大生纱厂」,开车生产,运营资金仅有数万两,甚至没有资金购买棉花当原料。张謇情急之下以每月1.2分的高利向钱庄借贷。向股东告急,无人响应;而打算将厂房出租却又遭到恶意杀价。在走投无路之际,张謇接受商董沈敬夫的建议,破釜沉舟,全面投产,用棉纱的收入来购买棉花,维持运转。幸而随后几个月里,棉纱的行情看好,纱厂的资金不断扩展,不但使工厂得以正常生产,而且还略有盈余。「大生纱厂」终于生存了下来。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刘坤一、张之洞倡导「东南互保」,张謇是暗中牵线人之一。

光绪二十七年,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下,张謇在吕泗、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十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家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五月,张謇应邀参观日本第五次国内「劝业博览会」,详尽考察了日本的实业和教育,他对明治维新的效果赞叹有加。

光绪三十二年,与汤寿潜、郑孝胥等发起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

光绪三十三年,张謇又在崇明久隆镇创办大生二厂,资本100万两,纱锭2.6万枚。

宣统元年(1909年)10月14日,张謇被公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随即开始酝酿奏请朝廷速开国会。两个月后,在张謇的倡导下,一个由十六省代表组成的「国会请愿团」向北京进发,发起「国会请愿活动」。清廷先劝慰了一番之后,以筹备尚不充分为由,驳回请求。同年,张謇创办了南通电灯厂,南通市区开始用电灯照明。

宣统三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业总理。

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有谓由张謇起草了《退位诏书》;随后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同年,改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

民国二年(1913年),建立大聪电话公司,创办南通城乡邮政和电话业务。同年,张謇派人去英国考察相关企业,电厂是考察的重点。张謇从西方纺织企业的现状,看到大生纱厂的不足,特别是动力供给上的落后,决计以电力替代蒸汽动力。

民国三年,兼任全国水利局总裁。次年,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时,张謇愤然辞职,在袁世凯复辟称帝之前,彻底与袁世凯斩断了联系。

民国五年,张謇建立第一所民办气象台。

民国七年10月23日,与熊希龄、蔡元培等人发起组织了「和平期成会」。

民国十一年(1922年),北京、上海报纸举办民意测验,张謇以最高票当选为民众「最敬仰之人物」。同年,棉纺织业危机,导致他的事业全面崩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没有为他提供帮助。而日本在上世纪二○年代初也发生过一次经济恐慌,日本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紧急救济措施,为各行业提供经济贷款援助。日本的大型企业、商业银行、股票交易所很快摆脱了困境。有了日本政府的支持,在随后的中日纱厂竞争中,迅速拖垮了大生。

民国十五年(1926年)8月24日,张謇在南通病逝,享年七十三岁。

张謇一生创办了一百多家企业,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甲午战争后,张謇弃政从商,他鲜明地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他从筹办南通大生纱厂始,陆续兴办了数十个企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位实业家。

当然,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他并未忽视发展商业。为了振兴工商业,他主张政府应建立保护奖励机制。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张謇将培养人才、开办学堂作为发展工商业的前提条件。他认为,开办学堂,引进西学,培养和使用各类专业人才是强国之本。为振兴实业而培养人才,为培育人才而兴办学校,为办学校而兴纺厂,张謇顺着这个思路,走上了「状元办厂兴学」的道路。

张謇(左六)与家人在濠南别业松竹坛前合影。(图/取自维基)

张謇「振兴实业」是为了对抗设在中国的外国资本主义企业。他兴办实业,也是为了「养民」。为了减少帝国主义经济控制,建立独立的民族经济,张謇在大生纱厂赚得丰厚利润之后,从光绪二十五年到宣统三年(1899年—1911年),以通州为基地,以棉纺业为中心,又兴办了一系列辅助企业,共三十四个,总投资九百多万元。张謇的实业,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经济体系,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中国的面粉、玻璃等产业从此开始起步。为了「养民」,在苏北沿海各县,张謇还先后创办了二十个盐垦公司,资本估计达到1600多万元,围地413万多亩,已垦地98万亩,年产棉11.6万余担。工农业加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大生资本集团,资产总额大约3300多万元。大生系统在全盛的时候,人称「南通是中国著名的实业模范区,张謇也是中国第一个实业大王」。

在辛亥革命之前,张謇一直是帝党成员,主张君主立宪,并为立宪开展了积极的活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乘清朝被八国联军战败而欲求改革之机,张謇向朝廷递交了他一生中一份非常重要的奏章──《变法平议》书。在此书中他提出了四十二条改革方略,其第一条就是「置议政院」,又推荐了日本议会的运作。《变法平议》是中国进行地方自治的宣言书,不啻是一声春雷,震撼大地。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日俄战争,张謇认为,「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

宣统元年(1909年)九月,张謇筹办成立了江苏咨议局,此后,各地咨议局陆续成立。在他的倡导下,各地咨议局力争立法权力,于宣统二年(1910年)连续三次在京发起早开国会的请愿活动。

辛亥革命后,张謇迅速地转向共和,但并不完全接受革命,只是希望以和平方式尽早结束动荡,维护市场稳定。他务实的政治选择就是支持拥有军权的实力派人物袁世凯。宣统三年(1911年)11月6日,他致电奉命进攻武昌的袁世凯,劝他尊重大多数人「趋于共和」的现实,赶紧前往北京,尽快与南方达成协议,确立共和政体。

民国元年(1912年)1月6日,张謇与袁世凯的代表张绍曾在南京会晤。1月10日,他打电报给袁世凯,解释设立临时政府是为了稳定南方形势而不得已为之。他还暗示让段祺瑞等向清廷请愿逼宫。这一建议,正合袁的心意。同年,张謇出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但不久袁世凯便下令解散国会,复辟之心初露端倪。张謇曾经劝阻袁世凯,表示解散国会将会诱发新的动乱。

张謇了解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而人才出自教育,一生创办了三百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譬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前身)。以及师范专科、海事专科、陶瓷专科、医药专科等等众多学校。他认为「苟欲兴工,必先兴学」、「实业所到,即教育所到」。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九月,张謇创办了南通历史上第一张报纸──《星报》,主要是反映立宪运动和地方自治的情况,在表达南通士绅观点同时宣泄知识分子对官场陈腐的愤懑。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时局剧变,《星报》于民国元年一月停刊。但以《星报》为开端,张氏家族相继创办了《通报》、《新通报》、《南通新报》、《南通报》,开一代报业的先河。起到了启迪民智、维护民权和锻造国家意识的重要作用。

民国元年(1912年)十月,张謇为最大股东,连同史量才等人购得了《申报》的产权。史量才任经理,开始了他的办报生涯。不仅如此,在经营理念方面史量才也受到了包括张謇在内的实业救国的深刻影响。《申报》在短期内飞速发展,1912年《申报》仅仅发行七千份,到1917年飙升至二万份,1925年就突破了十万份,1932年达到了空前的十五万份。

张謇逝后,各方对其生前行谊和贡献一致好评。《通海新报》(1926年8月25日),谓张謇「其尽瘁地方自治事业,维护东南安宁,嘉惠通邑人士及苏省各县者,实足令人铭感」。

时任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和江苏省省长陈陶遗联名电文:「硕学巍名,文孚特望。甲午而后,力图自强,孜孜以提倡实业、教育为职志……实足上裨国家,下益社会。」

民国政府《大总统令》:「前农商总长张謇,耆年硕德,体国忠诚,位望崇隆,邦人所重。」

胡适:「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历史大转型时代,张謇是一个有力量有办法沟通朝野的人物。历史的巨变一定有英雄伟人登高一呼,张謇就是近代中国大转型时代的代表人物。」

(本文曾参考孟祥夫、张晨怡、虞和平的报导与评述。)

末代皇帝退位,张謇代拟诏书?

张作锦

1912年2月12日,清廷隆裕太后携小皇帝溥仪,在养心殿召开了最后一次御前会议。隆裕神态黯然地宣读了《宣统皇帝退位诏书》。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就这样走完了它的路。而《退位诏书》的颁布,也标志着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

这篇诏书,虽则只有三百多字,却写得文情并茂,辞藻典雅:「九夏鼎沸,生灵涂炭……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余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洽之告成,岂不懿欤。」当时小皇帝溥仪只有五岁,而隆裕太后亦是不谙世事之人,他们都难以写出这样的文章。那么,这一历史性文件的起草人究竟是谁?

诏书颁布不久,上海《申报》即报导说:「此次宣布共和清谕,系由前清学部次官张元奇拟稿,由徐世昌删订润色。」但是,徐世昌不愿承担「逼宫」之名,根本不肯插手《退位诏书》。又据辛亥革命元老胡汉民记述:「清帝溥仪退位之宣言,由张謇起草,交唐绍仪电京使发之。」因设计五色旗有「民国产婆」之称的赵凤昌,他的儿子赵尊岳在其宅中所见张謇拟稿说得更具体,「就其案头八行横笺,不具首尾,书数百字,文甚朴雅」。可见,《退位诏书》由张謇所作应为事实。但张謇幕僚众多,诏书究竟是出自他之手,还是由人代笔,亦不可完全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