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性看② | 增量政策是什么?河南如何抓落实?
(原标题:经济理性看② | 增量政策是什么?河南如何抓落实?)
编者按
读懂增量政策的 “来”和“去”
早在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提出“及早储备并适时推出一批增量政策举措”。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并从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等五个方面做出部署,“增量调节”由此启动。
增量政策缘何推出?喻新安谈道:“当前经济增长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诸如发展动能不足、市场相对低迷等,我们希望通过财政手段破解这些问题。”过往我国经济稳增长压力较大时,也曾进行增量调节。如1998—2002年的结构性改革、2009—2010年的“四万亿”投资计划等。
“之前的措施和经验或可为此次调节提供参考。”喻新安谈道,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四万亿”计划是一个典例,聚焦供给侧以基建拉动各行业复苏,对于推动经济增长效果十分明显。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副作用,造成了诸如产能过剩、房地产非理性繁荣等问题。“此次增量调节借鉴以往做法,同时吸取经验教训,力争效果更好。”
因时而变,此次增量调节往何处去?“一揽子增量政策指向有效需求不足、民营企业预期、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市场以及资本市场五方面问题。”喻新安认为,大幅增加民生领域投入,提高劳动者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辅之以必要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和结构性调整投入,可能是相对科学靠谱的调节方法。
剖析“化债”对经济影响几何
“6+4+2”,地方化债三箭齐发: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增加6万亿元;从2024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在化债计划公布前,市场上一直有传言中央可能会出台10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靴子落地”后,有人感觉不过瘾并提出疑问:“保政府不保企业和民生?”“保投资不保消费?”
“存在误解可以理解,因为政策背后的逻辑需要剖析。”喻新安谈道,当前一些地方隐性债务规模大、利息负担重,存在“爆雷”风险,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政府职能的发挥。化债政策能为政府“解套”,使之更灵活调配资源,进一步支持薄弱和关键领域的发展。比如,政府可以加大对“两重项目”(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的项目)的投资,筑牢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喻新安说:“通过化债能让政府有本钱、有信心做好更多事情,促进地方经济有效运转,活跃市场、兜底基本民生。”他进一步谈道,除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外,我们目前还面临房地产风险、金融风险、政治安全风险。一揽子增量政策是一套组合拳,化债只是第一步,之后还会有持续的工作跟进。
抢抓政策机遇 河南争做行动派
河南紧握增量政策方向盘,打响化债政策第一枪。11月15日,河南省发行318.169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距国家公布化债计划仅一周。行动很给力!但是下一步,资金该怎么用呢?喻新安认为,河南要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增加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7+28+N”产业链群建设,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同样是抢抓机遇的重中之重。”河南省项目推进中心总工程师、正高级经济师胡美林认为,我省要按照国家所需、自身所能,谋划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支撑项目,并将项目谋划储备与国家增量政策相结合,纳入国家大盘子,争取更多中央预算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特别国债资金支持。
郑州大学副校长、教授王海杰谈道,逆周期调节下河南经济发展要抓好“高”和“低”两个着力点,即具有创造性、引领性的高精尖行业要抓,它们代表着未来、象征着实力;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也要抓,回归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在筑实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优化升级。
“读懂”是“用好”的前提。研讨会上,河南省统计局原副局长赵德友、河南省政府研究室一级巡视员皇甫小雷等专家学者也进行了主旨发言,深度研讨、解读增量调节政策,纷纷为河南省如何利用这一战略契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策划/姜秋霞 执行/冯佳宁 海报/张舒婷 特别感谢: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
相关推荐
· 经济理性看① | 冲刺5.5,全年经济目标能否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