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解決少子化 友善女性工作環境

高房价使得民众不敢生小孩?专家根据统计指出,高房价和生育意愿虽有部分关联,但连动程度不如大众想像中那么高。图为妇女推着婴儿车行走。图/联合报系资料照片

为说明高房价不是近来少子化的主因,内政部2月23日以新闻稿指出,30至49岁青壮年无自用房者,其生育率高于同年龄层有自用房者。不过,长期来看,经济成长带动高学历青壮年晚婚、晚育是少子化更重要的因素。

内政部的新闻稿来自其「内政大数据简析,国安危机─少子化浪潮」的专题报告。该报告显示,青壮年无自用房者的生育率58.4%,高于同年龄层生育前有自用房者的40.3%。不过,由该报告的下列相关性数据也可获得相同结论:相对无大专学历的青壮年,比更高学历的青壮年更加晚婚、睌育、少生子女,且更可能在婚前拥有自用房。

高房价是否造成少子化,取决于其对下列两类夫妇影响的加总效果:(1)生育前无自用房者;及(2)生育前有自用房者。首先,从内政部新闻稿的数据,可以计算出已结婚有自住房的青壮年夫妇中,有四成是生育子女后才拥有自住房,也就是属于第1类夫妇。这类夫妇在考虑是否生小孩时,会同时考虑是否需购买自用房,而高房价则会降低其生小孩的诱因。其次,房地产增值的财富效果,会促使第2类夫妇更愿意生小孩。内政部的资料显示,后项效果超过前项效果,导致高房价提高生育率。例如,在国内房价处于高峰的1989年及2014年,隔一年的生育率即提升。相对的,在国内房价处于谷底的2004年及2017年,隔一年生育率即下降。

内政部的报告并未解释我国长期间生育率为何逐渐下降。不过,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盖瑞.贝克(Gary S. Becker)在1960年所发表的《出生率的经济分析》一文,即已预期今日高所得国家的少子化问题。贝克教授把小孩视为父母的耐久性消费财,并以「成本─效益」分析解释出生率的变化。

他认为,出生率决定于生育小孩的效益以及总成本之间的取舍;而总成本包括生育小孩的直接成本,以及父母因而放弃工作机会的间接成本。小孩长大成人后,在农业社会是重要劳动力。因此,农业社会的家庭生育小孩的效益高于现代社会的家庭。反观现代社会的家庭,为了培植小孩接受高等教育,父母亲必须付出的教育及日常生活的直接成本,甚至必须放弃全职工作机会的间接成本,都高于农业社会的家庭。因此,由农业社会转型到现代社会,会导致夫妻生育小孩的效益渐减,但总成本则渐增,因而父母亲会从过去农业社会重视小孩的数量,转变为现代社会更重视小孩的品质。

由于父母亲大专以上学历者的家庭,平均养育子女的数目低于其他家庭。因此,少子化不但意味着未来劳动力数量减少,也意味着平均品质可能无法提升。为改善这些问题,政府必须从降低生育子女的总成本着手。不过,目前政府大多只执行降低生育子女直接成本的政策;例如,提高育儿津贴、12年义务教育变成完全免学费,以及增加对大专生学费及房租的补贴等。反观政府对降低生育子女间接成本的政策则着墨不多。而这方面,去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高尔丁(Claudia Goldin)的建议具启发性。她认为,雇主提供更具弹性的工作环境,可缩小男女薪资差距。而她的这个建议,对提升女性生育率助益也很大。例如,北欧国家在2021年时,每位妇女的生育率为1.4-1.8人,而女性每周工作时数低于30小时的部分工时人数,占女性就业人数的比率都在17%以上。

相对地,国发会预期我国2025年时,妇女的生育率仅0.95人,而目前我国女性的部分工时人数占比仅5%。因此,未来对于雇主不管是提供全职女性更多弹性工时的选择,或提供部分工时女性更多的工作机会,政府皆宜增加奖励,以减轻少子化的负面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