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维-高房价是否导致少子化?
高房价是否降低年轻人育养孩子的意愿,重新引起讨论。图/本报资料照片
近来,高房价是否降低年轻人育养孩子的意愿重新引起讨论。其中,部分舆论主张房价过高确实降低民众结婚及生孩子的意愿,也的确有相关学术文献以美国资料为例,发现当房价上涨10%时,无自用住宅者生育率将下降1%。但另一方面,有舆论透过比较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房价及生育率,推论房价与生育率之间并非负向关系。同时,内政部亦于今年2月底向大众说明,透过相关部门研究佐证:「是否拥有住宅与不婚、不育,从数据角度来看,两者间更像是独立事件。」
然而,舆论所主张之跨国比较易受到外籍工作者的移动、各地房市政策、以及不同的购屋及生育偏好影响,使当地房价跟原生人口难以纯粹透过比较数字厘清关系。此种比较方式与内政部所采用的分类回归树分析(CART),皆是捕捉房价跟生育之间的「相关性」而非「因果」。我们无法从该相关性判断是否是房价带动了少子化,或者是少子化改变了房价,抑或两者皆是。
我们不妨采用更细致的房价及出生资料来分析此议题。首先,由于跨国之间的比较有诸多干扰的因素,我们仅使用台湾的资料。接着,由于台湾各地房价存在显著落差,我们可使用全台各乡镇市区每年的出生人数对该乡镇市区房价走势进行回归分析。考虑一般怀胎及准备所需时间约莫将近一年,我们单纯将每年出生人数与前一年该乡镇区房价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并未有显著影响,此结果与内政部的结论相同。不过,由于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同时影响房价及生育,比如一优良学区同时会推升当地房价以及父母购买自住宅并生育的意愿,故单纯进行回归的做法同样有无法厘清因果的问题。
■以打房措施为工具变数,显示两者有因果关系
在经济学中,常用以判定因果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工具变数。简单来说,该方法试图寻找一个外生因素 - 该因素仅透过房价的机制来影响生育选择,而非透过其他途径来(例如改变学区品质之好坏)影响生育选择,此外生因素即为工具变数。举例来说,政府的打房政策就是一个适合的工具变数:此种政策并不直接影响家庭生育意愿,若有影响,也极可能是透过影响房地产价格,进一步改变家户育儿的居住成本。
以2014年6月央行对大台北及桃园部分区域推行之房贷成数紧缩政策为例,已有文献发现该政策能显著使管制区域的房价下降5%。若以此变数作为工具变数,聚焦全台2010年至2019年之乡镇区房价及出生人数资料,并考虑时间变化及各乡镇市之既有特征,可以发现房价每上升1%,出生成长率将下降0.88%。
另外,房价每上升1%,出生人数将下降617人,约为2023年新生儿人数之0.5%。由于该房贷政策仅管制北北桃,因此若我们进一步将样本限缩于房贷政策管制区,以及紧邻之未管制县市(例如新竹、基隆、宜兰),而不考虑远离管制区域的中南部地区,则房价每上升1%,出生成长率将下降0.83%,出生人数将下降756人。以上方法仍然有诸多值得修改深究的地方:例如,台湾许多家户居住在房价较低之区域,并通勤至房价较高区域工作,或交由居于不同行政区之祖父母照顾子女,故后续研究须进一步考虑父母工作地点及通勤距离之差异,或者并以问卷调查,厘清家户工作及养育子女地点之歧异。
■我国亟需鼓励生育之自住购屋政策
上述证据显示,一地房价确实会降低该地之出生率。因此,在少子化及房价走高的既定趋势下,我国亟需鼓励生育之自住购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