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维-体制、防疫策略与经济大未来
疫情自2019年末从中国的武汉爆发以来,迄今两年多,全球染疫人口已经高达4亿,死亡人数也高达576万,规模大概仅次于十四世纪的黑死病。各国因应疫情的策略及执行成效,落差甚大。以今年2月初WHO公布的统计,染疫人口排名以美国的7,560万人居第一,其次为总人口仅次于中国的印度(4,160万),然后是巴西2,560万、法国1,910万、英(1,740万)、俄(1,180万),再来依序是土耳其、义大利、德国、西班牙均有超过一千万的染疫人数。至于被公认的起源者中国,则仅有10.6万人,占其14.12亿总人口不到千分之一。差异之因相当多,例如人口总数、都市化程度、卫生条件,甚至人民的卫教知识习惯等等,难以一一列举,当为学术研究课题。在此,我们要特别提出的是政经体制的不同,导致在防疫策略的不同、执行时之阻碍程度不同,后续经济措施与疫后经济表现的影响亦将不同。
首先,就人数而言,民主的美国以7,560万居第一,而集权中国则只有10.6万人。又染疫人数超过1千万人的还有印度、巴西、法国、英国及俄罗斯、土耳其、义大利、德国、西班牙,其中除俄国之外,其余九国均为民主体制、市场经济的国家。再就染疫人数占人口比例,排名来看,则以丹麦的30.7%为最高,其次为印度29.82%、法国29.48%、英25.94%,美国也有22.73%,俄国则只有8.1%;中国不到千分之一。
感染比率最高的丹麦,采取被称为「佛系防疫」策略,以增加疫苗覆盖率为主,其防疫措施相较最为宽松,理念上采取与病毒共存的模式。因此其染疫人口比最高并不意外,然而死亡率则只有千分之2.1左右。更在今年2月1日领先欧盟各国取消所有防疫限制。值得注意的是,丹麦被《经济学人》评比为OECD其中23个国家中面对疫情表现最佳者。(评比内容根据2020.Q4~2021.Q3期间五大项目:GDP成长率、人均家户所得、股市表现、政府债务与资本支出;丹麦2021年GDP成长率高达3.8%是近15年来之最高。)垫底者为西班牙,不意外,因为西国经济高度仰赖观光业,受到旅游禁令与服务型支出的崩盘冲击特别严重;又民主自由的体制下,人民不尽服从防疫措施,让疫情控制难度增加,经济冲击增大。
对照两种体制,欧美为首的民主国家,其政策之形成与施行乃建立在个人自由与人权基础上。中国严格的监控、普筛、强制隔离、封城与边境管制的清零政策,移植到民主政体就窒碍难行,即便获得法律背书,还是得面对抗议、游行乃至请求释宪的群众反对而难以落实。况且在信仰自由下,诉诸教条而拒绝服从者也不意外。
大抵而言,在疫情之初,亚洲各国多数都与中国一样,倾向于锁国与「清零」的防疫策略。西方的欧美则相对较为放任,即便后来发觉事态严重而采行较为严格的防疫手段,也往往因为体制因素而难以落实。但随着疫苗施打普及与疫病变异的轻症化,但传染力增强,各国除中国外乃逐渐放弃清零的防疫政略。中国的「清零政策」,让习近平主政后,在小康均富的目标下打压市场经济,加上中美的贸易战与技术冷战,导致中国以技术自主内循环的的对应政策下,经济成长下滑的情况,雪上加霜。如IMF的预测,2022中国成长率只有4.8%,2023为5.2%,远低于2014-19平均的8%。做为全球生产基地的中国,其经济放缓对全球疫后经济大未来的影响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