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维-一样的通膨、不一样的政策

但通膨有好几种:供给面、需求面或两因素的混合;供给短缺或需求过热都会引起物价上扬。这波全球通膨,就是供给短缺及需求过热同时发生所造成的:1、解封后的经济复苏让商品供不应求(尤其在美国),2、全球供应链瓶颈及俄乌战争所造成的原物料短缺。对于不同的通膨,货币政策的效果也不一样。

现阶段的通膨,主要是供给面因素所造成,而面对供给面的通膨,货币政策的效果有限,在物资短缺及供应链还没正常运作时,要把通膨压低,货币政策只能透过压抑市场需求来达到降低通膨的效果。另外,需求复苏及供给面的冲击都属于短期的现象,当全球供应链瓶颈经过调适及原物料的供应回复正常,供需失衡的现象会舒缓。为何各国央行要采取这样强力的手段?这是因为要预防人们通膨预期的深化。

当人们认为通膨是短暂的,厂商不会把上升的成本马上提高商品售价,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而是自行吸收大部分原物料的额外成本;受雇者也不会向雇主要求更高的工资来抵销通膨造成的薪资购买力下降。一旦通膨预期形成了,消费者会提高及提前采买,尤其是耐久财或房产,造成物价上涨;受雇者会要求比当前的通膨率更高的薪资成长;厂商也会把薪资上涨及原物料价格上涨所造成的成本上涨,马上反应在商品价格上。

这些行为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让物价无止境的迅速上涨。而且通膨预期非常难改变。人们的通膨预期是僵固,这也让央行或货币政策制订者的公信力下降,更让恶性通膨难以撼动。当通膨预期已经深化,国家需要付出很高的经济代价(高失业)才能把通膨控制,就如1980年代的美国。故此,各国央行均需要把握时机,迅速采取行动,并做出宣示,让人民相信央行打击通膨的决心。

目前比较急迫而且有条件对抗通膨的国家是美国,因为热络的劳动市场及消费市场都造就了需求驱动的通膨。通膨在欧盟国家也相当严重,主要是俄乌战争所造成的能源及食品价格的扬升,区域内的成长动能还是偏向疲弱,故欧盟地区的货币紧缩政策可能会让该地区疲软的经济动能雪上加霜。

日本在4月份的通膨率也来到2.5%,核心通膨率达到2.1%。日本央行对于通膨的反应,则跟欧美主要国家的央行不太一样。虽然日本的通膨率达到该国央行订定的2%目标,但通膨并非受国内需求带动所造成;日本央行要做到的是制造国民的通膨预期,来摆脱多年来的通缩阴霾,故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仍不为所动,继续宽松。

台湾通膨率虽然是多年来的新高,但相对还是温和,而且物价在台湾多年来都非常平稳,通膨预期不会太快形成,而景气也没有过热现象,这样看来央行对抗通膨的手段也不太会像欧美国家的强烈;而台湾的经济成长动能还是相当稳健,相信在对抗通膨的同时,经济动能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