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煩惱】好失落…母親節快到 ,盼孩子返鄉回家,他們卻說「太忙了…下次吧」
要孩子放下工作陪伴父母是不是太自私了? 图/freepik
父母期待成年离家的孩子能回家过节,却不知如何开口。柳营奇美医院血液肿瘤科临床心理师林维君表示,妈妈的失落感,看似是无法过节,但其实是子女离巢后的孤单,透过节庆的氛围被强化了。因此林维君建议妈妈可以反思几个角度,还有开启一些行动去改变,像是:
思考:节庆一定要「家庭聚会」吗?
在期待过节前,可先思考「母亲节」是什么样型式的节庆?林维君点出,多年来「节日」在台湾,都是商业行销的大好时机,透过商业活动推波助澜,界定了一种「应该」,消费着大家的罪恶感与焦虑,这些都进而强化妈妈「社会比较」后的失落感。总觉得「别人团聚过节才是正常,我没有,我不正常,很失落」。
但其实在节日才刻意聚餐,交通与消费金额,会因为一窝蜂的人潮,而产生比平日更耗时、更贵的负担,这些负担,对正在冲刺事业的子女来说,都可能是一种压力。
反思:我们家人过去常「相聚」吗?
另外,妈妈也可以思考「孩子成长期间没有过节习惯,但是否有『相聚』习惯?」林维君表示,如果整个家庭的成长过程,是疏离的,不只少过节,也很少共进晚餐、出游,子女习惯先照顾好自己,而非期待相聚,这就跟「过节」议题无关,而是这个家庭文化已经习惯疏离独立,不会因为大家的年龄增长忽然转为亲密。
在经过以上反思后,父母要注意「渴望孩子相伴的心情」,不要变成情绪勒索,或用身心症状博取关注。要吸引孩子喜欢回家、觉得家里是能逃离压力的避风港,可以想想「家」有哪些孩子喜欢的事物,能在日常中跟他们分享,比方在家庭的LINE群组,传当天美味的自制早餐,而不是制式的早安图;妈妈分享生活中的趣事,而非抱怨孤单或论人是非。
修复凝聚力 带头培养「家里的仪式感」
若不论团聚的本质,而是看重「过节」,要培养过节的仪式感,有需求的人(妈妈)就需付出更多努力、主动出击。建议妈妈打电话通知子女「母亲节到了,我在饭店订好一桌,大家回来吃饭」。要一一电话联系才有力,而非透过讯息,因为见面三分情,要「当面」拒绝妈妈,是很有压力的。
最后,林维君也提醒,这是一个「修复」家庭凝聚力的状态,妈妈不能只是感到失落懊恼,或是和别人、和商业氛围的「应该」做比较而自怨自艾,而是主动做修补的工作,因为想弥补过去30年的时光,很难一蹴可及,但只要开始行动,就有逆转的可能。
│更多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