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国际航班恢复“满血”难,政协委员建言如何疏解“堵点”
春节以来, 2月12日至18日,中外航空公司执行国际定期客运航班5389班(每个往返记为1班),恢复至疫情前70.7%。
这是民航局公开披露的国际航班恢复的最新数据。
2023年疫情管控放开后,民航市场迅速恢复,国内航空市场已经超过了疫情前的2019年,然而,国际航班的恢复至今未能“满血”。
对于已经到来的2024年,民航局对国际航班的恢复目标依然谨慎,民航工作会议上定下的目标是:到2024年底每周达6000班左右,恢复至疫情前约80%。
正在进行的全国两会上,如何让国际航班更快恢复,也是不少来自民航业的代表和委员们关心的议题,有几家来自航空公司的政协委员,也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国际航班恢复难在哪儿
“从旅客运输量来看,2023年民航全行业完成地区及国际旅客运输量约为0.36亿人次,仅为2019年同期的42%。在国际航班运力供给方面,从年初的10%持续增长到年底的60%,与2019年相比整体恢复只有37.5%。”全国政协委员,吉祥航空董事长王均金用2023年的数据,指出国际航班在旅客数、运力供给的恢复都有待提升。
民航业内人士唐朝分析,过去一年国际航班的恢复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制约两个阶段恢复的因素是不同的。
第一个阶段是1-7月份,航班恢复率从不到10%增长至45%,以月均6个百分点的恢复率快速增长。这个阶段的国际航班恢复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供给端的因素。
当时,不少航司人士就对记者透露,由于疫情期间大量国际航班停运,不少国家的航司和机场进行了裁员,包括日韩等国家目前都在加紧重新召回相关工作人员,而能够召回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少人已经选择了其他职业,不想再回航空业,招聘新人的话则需要时间进行培训。
“第二个阶段是8-12月份,虽然我国高度重视国际航班恢复问题,去年下半年以来密集出台多项促进国际航班恢复的便利政策,但是国际航班恢复率只是从47%提升到55.8%,而月均增长率仅有2.2个百分点,比前一个阶段低了3.8个百分点。”唐朝指出,这时候,航班恢复的驱动逻辑变化了,由供给驱动转变为需求驱动,市场需求不足成为国际航班恢复缓慢的最大制约因素。
去年下半年,一些国际航班虽然恢复起来,但在运营中发现市场需求难以支撑,只能被迫取消航班。比如由于预计客流量严重不足,大韩航空就从8月初至10月末暂停了金浦-北京、金浦-厦门两条航线的航班。11、12两个月,10家中国航空公司取消了近9000个中泰航班。
对于国际民航市场的需求不足,唐朝认为出入境的旅客有不同的原因,比如入境旅客中的外国旅客,面临到中国旅行不便等问题,包括签证费用较高、签证预约麻烦手续烦琐、护照与电子支付的匹配、外国人在国内只能住宿专门的星级酒店等。
出境旅客则主要是国内旅客,疫情放开后更多还是优先在国内旅游,由于国际航班还没有满血恢复,国外酒店和当地物价也因为高通胀等大幅提高,导致国际旅游的支付成本也比疫情前要高,同时,人民币总体处于贬值态势,也削弱了国内旅客的旅游消费能力。
加快恢复还能做什么
据记者了解,为了缓解出入境面临的一些限制因素,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先后出台了十多项便利措施,包括免签政策、简化签证流程材料、降低收费、扩大出境团队旅游国家名单等,以促进国际出行需求的复苏。
“令人欣喜的是,根据文旅部的数据,在持续优化包括入境旅客支付服务在内各项便利措施、多国宣布对我国公民免签并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的大背景下,我国出入境旅游整体规模正有序恢复。”王均金告诉记者,今年春运期间,我国出境游旅客人数约360万人次,入境我国游旅客约323万人次,出行消费正在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不过,王均金也指出,目前仍有限制国际航班迅速恢复的一些因素存在。比如我国主要的航空枢纽在国际通航点的数量上,相对欧美日韩主要枢纽还存在不足。“远程航线同质化突出,以中德、中美航线为例,国内航司主要运力都集中在法兰克福、纽约、洛杉矶等主流航线,而在双边航线航权量已用尽的情况下,作为国际枢纽机场却无法新增一些差异化增量市场航线来完善国际枢纽网络。”
在今年两会期间,王均金提交的其中一个提案,就与恢复国际航线有关。在提案中,他建议加大航权储备,对于目前恢复较好的欧洲、亚洲市场,特别是北京、上海至欧洲、日本、韩国主要枢纽机场的航权,可以进一步扩大。
同时,王均金还建议从两国双边协议到实际航权分配过程中,将航线资源向北上广枢纽集中,并鼓励民营主基地航司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作为国际枢纽的有益补充,拓展枢纽机场的航线网络通达性,实现的差异化竞争。“例如,可以利用成本优势参与打造至杜塞尔多夫、柏林、华盛顿、休斯顿等远程航线的空白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提高枢纽的广度和宽度。”
如何疏解入境游“堵点”
全国政协委员,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则从疏解入境游“堵点”,增加入境旅客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提案。
“从对入境游客反馈及我们的调研看,当前我国发展入境游的主要‘堵点’,已从原来的签证、支付等便利性问题,转变为友好的国家形象问题。”王煜告诉记者,不久前,文旅部 “你好中国”对外旅游品牌标识的系列宣传频频在海外亮相,建议在“你好!中国”系列推广活动基础上,形成更进一步系统性、延续性的推进方案,由国务院牵头,外交部主办,中宣部、文旅部协办,共商相关部门制定《2035“友好中国”国家形象营销计划》。
同时,王煜也建议进一步完善外宣模式,自主和外包多渠道改善对外营销效果。“除自主宣传外,更要积极用好目标市场本地的专业营销能力,以当地人视角和文化背景,用当地民众易于理解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来增强营销效果和可信度。比如某国产品牌汽车出海,通过国外经销商承接营销工作,国外营销团队直击该国用户‘痛点’,就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良好效果。
此外,王煜还建议做好外籍人士的“引、安、留”等服务工作。“通过举办各类全球性活动、展览,有效拓展中国品牌和吸引各国来宾,更多吸引外资企业,更好吸引外籍员工留居,从而通过这些人自发和他们的母国亲友宣传中国,吸引他们的亲友来中国,这部分人群也是入境旅游的重要客源。”
对于如何促进出入境旅游的增长,王均金也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包括提升入境签证的便利性,在大型国际枢纽机场加大对新开加密国际航线的财政支持力度;从使馆、政府、行业多方面加大对境外机场保障资源、签证政策、签证审批的协调沟通,减少不利因素;增强机场、海关、边检等相关单位国际航班保障协作,重点提升国际夜航保障能力和中转保障效率,降低国际航班运营成本、便利旅客中转出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