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来卷去,一个都难以实现

有传言说今年ZP会取消。

7月越来越近,八少素的课程卖的飞起,ZP的没啥生气,机构们应该是收到了一些讯息。

关于ZP,家长们心态不一,孩子实力强的家长肯定希望多一条上升通道。

但是这条通道也就惠及每届的那么千八百人,所以你在外面能听到很多支持ZP取消的声音。

尤其是被迫卷入小升初大战的家长们,喊声甚大,这也是这几年ZP逐渐衰落的原因。

当然,ZP被质疑更深层的原因是,本来用于选拔创新人才的项目成了掐尖工具,带动了帝都小升初的疯狂内卷,形成了人附在某种程度上的“一家独大”。

我看有很多人都在讨论,ZP在培养创新人才上到底做出了什么成绩。这一点,也有人对八少素有质疑。

实际上,创新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主要是后续的跟踪评估不容易。

这些创新人才项目肯定有一套评估体系,但具体的东西咱们普通人就没法知道了。

现在有新的创新人才选拔项目出现,也可能就会有不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项目被淘汰,具体要7月见分晓。

教育之难不仅在国家层面上困难重重,政策出来“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教育也是最难的事情。

古人说,“母弱出商贾,父强做侍郎,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这是对一个家族教育问题精悍的总结,达到了顶层设计层面。

现实是,绝大多数家庭根本都到不了这么高的高度,就在各种日常琐事中被消磨殆尽了。

比如,我们绝大多数所谓的中产家庭,最大的谋划也只是从小决定是出国留学还是国内中高考。

国外留学谈的就是怎么打好外语基础,怎么多搞活动,国内中高考就是无脑跟进小升初、初升高……

但是具体的学习层面,小学确实需要家长的陪伴带学,初中基本上家长太关注细节可能就是帮倒忙了。

孩子越大,需要的更高层面的引领就更大,大部分家长是跟不上这个需求的。

我看大家总提到一个现象,就是高中开家长会的为什么大部分都是爸爸了?

这个现象其实很有意思。小学时候更受关注的话题是丧偶式育儿,初中更受关注的话题是“少说话多做饭”,到了高中妈妈们苦尽甘来,可以隐身了。

本来以为是去享福了,但是大家都在调侃说,妈妈们都乳腺结节了,可能离婚了,等等。

我觉得非常现实的情况可能是,妈妈们想管但是管不了孩子了。

从青春期开始,孩子们卯足劲和家长对着干,爸爸们因为各种原因对孩子的事情参与少,孩子们没机会针对爸爸,或者和爸爸们不熟,不太敢针对爸爸。

但是,妈妈们是他们最亲近的人,一方面他们心理上觉得可以肆无忌惮,另一方面对妈妈的尊重和畏惧都不够。

而且大多数妈妈为了孩子宁愿呕心沥血,关注点细致到吃喝拉撒,触犯了孩子独立边界,费力不讨好。

于是到了高中,妈妈们彻底能力不支了,哪怕爸爸们再不情愿,也得出来走一走了。毕竟这也是他们的崽儿。

最近有好几个新闻,都挺让人走心的。

一个是,高考完别的孩子都被家长接走,备受呵护,有的考点离家远的家长甚至几个月前还没完全确定考点时,就在好几个可能的考点附近定了酒店,就为了高考期间孩子能够好好休息。

而有一个娃,考试结束,他一个人坐在小树林里吃冷饭。据说,他是个孤儿,没人管他,只有一个表叔每月给点生活费。

好心的路人给他送了一份盒饭,可怜的孩子,唉。

另一个是,一个叫庞众望的男孩又被关注了,他是2017年沧州市理科状元。他家母亲瘫痪父亲精分,自己靠捡破烂谋生,最后考上了清华大学。

和那个誓要拱城里白菜的衡水男生再次被关注是因为城市生活打破了他之前的幻想不同,这个男孩还在读书,依然阳光健康,依然积极向上。

第三件事是,前天篱笆社区上有家长发帖子,女儿好不容易毕业了,工作也不错,一个月有一万三的收入。

但是这孩子对父母毫无感恩之心,不理不睬,甚至到了极其冷米的程度。在外面租房子点外卖,月月光,房子住的像猪圈。

看文字都能感觉到妈妈的绝望。

最后一件事是,50多岁一个人出门自驾游的苏敏,在外流浪两年之后终于回家了。她要和丈夫办理离婚手续,丈夫和她要50万。

她那个丈夫真的超级奇葩,说她是不是在外面混不下去了才回来。其实她丈夫如何大家都知道,关键是她的儿子女儿,也不能共情母亲,之前一直阻止母亲离婚。

当然现在不阻止了,毕竟妈妈是大网红了,不用他们操心。

以上几个事情好像没啥联系是吧,但是我觉得有联系,主要有两点:

一个是,教育这事儿,不能因为自己付出多,就产生不合理信念,想要相应的回报。

孩子越来越长大的过程中,家长们可能不得不去面对一个扎心的事实,那就是你养的孩子极大概率不会成为你期待的样子。

付出和收获之间,没有固定的关系模式。

所以你的付出一定是有限付出,是在自己可以不沉重的支撑下的付出,而不是搜肠刮肚砸锅卖铁地付出,然后发现孩子学习不咋行,或者对自己不太行,从而产生对人性的质疑。

有个挺有名的心理咨询师总说,要把孩子当宠物养,这样你就不会期待太多了。

话糙理不糙。

另一个是,升学考试是选拔,教育是让人成长为独立的个体,是一个包括升学考试的更大范畴的概念。

我们现在很多人把升学考试上的得与失等同于教育效果了。

升学考试是功利的,也是讲求效率和结果的,而教育不是,或者不应该是。把二者混为一谈就会出现很多理解山的错位。

比如一个孩子在升学考试上能力越强,他可能就更注重效率,更结果导向。

这个过程对他的训练可能会让他把这种信念贯穿到所有事情之中,他会不自觉地把父母家庭也视为自己的可利用资源。

家长期待的温暖和人情味可能就少了很多。

虽然从父母角度来说,成为孩子的垫脚石也心甘情愿。但是哪天你真躺在病床上了,孩子却从不探望,想必你心里也一定不好受。

家长们恐怕很难接受,那么多年,卷来卷去,最后教育的目标成才和养老,一个都没实现。

说了半天,我想说啥呢,就是孩子长成啥样,基因第一位,家庭第二位,学校第三位。

我们顺其自然就好,不必奢求。

鸡娃肯定是要鸡,尽到父母的责任嘛。但是真的不要把孩子的事情当作一切,保持合理的距离,将来自己才不会失望到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