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书摘》使城市与水共存-抽水站站务人员

位于南港区的玉成抽水站肩负台北市110的抽水量,站务人员必须定期检查、保养机具,以及确保运行顺畅。(摄影/黄政达)

位于南港区的玉成抽水站是东南亚最大的抽水站,肩负台北市南港、信义、松山及大安区排洪安全,每当发生强降雨,或有夹带豪雨的台风侵袭时,抽水站人员无不上紧发条,随时注意水位警戒线,兢兢业业地执行抽水泄洪任务;天气风和日丽时,则进行机具保养与维修,让抽水站发挥应有的功效。

日常任务

即时监测与数据判读

「为了防止骤雨造成灾害,日常监测其实很重要。」玉成抽水站站长罗世权看着监测数据,述说抽水站的核心工作。他提到,以玉成抽水站为例,负责的总集水区共1,701 公顷,东起向阳路、西至光复南北路、北到基隆河、南迄辛亥路,在这个区域内的降雨, 都会借由下水道系统流至抽水站前池,「我们会透过监测系统来观察前池水位,如果达到警戒水位1.8 公尺,就会打开闸门排水,进行水位高低调节,平时若没有做好前池的水位调节,突然下大雨就会来不及排水,容易造成城市多处积水。」

玉成抽水站已导入远端监控系统,值班人员可从抽水站的中控室远端操控闸门、抽水机等机具启动。(摄影/黄政达)

除了监测前池水位,抽水站人员也要密切注意下水道水位、短时距累计雨量、天气预报、潮汐时刻表等各种数据的变化。罗世权进一步补充,「这些数据会随着大环境与天候状况随时变动,所以24 小时都要安排人员看守。」

来到抽水站的中控室,各种监控系统一字排开,「在这里可以远端操作各项设备,包括发电机、抽水机组、冷却系统,让轮值人员能依据水位变化进行即时操控。」由于这些监控系统复杂而重要,因此抽水站工作人员必须定期接受训练,熟悉系统的介面操作与数据判读,进而快速、准确地做出适当的处理。

落实监测之所以重要,目的即是为了有效防范各种临时状况,罗世权以夏季经常发生的突发性豪雨为例,「由于玉成抽水站的集水区很广,纵使位处的南港路现下风和日丽,但靠近象山、台北101的那一端可能正下着大雨,这时候就可以透过观察下水道即时水量,比对站上前池水位,启动应变机制。」

玉成抽水站连同扩建站的各部抽水机组,起抽、停机水位各不相同,站务人员会依情况启动不同机组,避免集水区内有积淹水的情形。(摄影/黄政达)

玉成抽水站连同扩建站的各部抽水机组,起抽、停机水位各不相同,站务人员会依情况启动不同机组,避免集水区内有积淹水的情形。(摄影/黄政达) (2)

骤雨任务

适时抽水防汛减灾

罗世权形容自己的工作是「看天吃饭」,尤其午后雷阵雨比台风更难预测,「有时候其他区域已开始下起滂沱大雨,但雨水还没从下水道流至抽水站前池,这时就已经开始接到各区里长、居民的询问电话。」

「如果遇到暴雨,我们会先检视各种数据,决定要开闸门排水或是要开启抽水机。」玉成抽水站连同旁边增建的玉成扩建站,共设有11台抽水机,但由于每台抽水机的「起抽水位」不同,以玉成抽水站为例,最低由2.2公尺开始、最高至2.6公尺,适合应对不同的情况,若未达水位启动造成机具空转,不仅可能损害机组寿命,也可能造成过热故障。因此站务人员需要依据雨量及前池累积水量,启动相对应的抽水机具。

罗世权骄傲地说,玉成抽水站拥有台北马力最强的抽水机组,平均一台抽水机每秒可抽26.3立方公尺,全站总抽水量可达每秒234.1立方公尺,相当于每10秒可以抽光一座国际标准游泳池约2341吨的水量,「玉成抽水站跟玉成扩建站的抽水量能,可以说大概超过全台北市的十分之一。」

清洁任务

捞污排泥维护机组运作

不过抽水站站务人员的工作并非仅止于水量监测、判读数据及控制排水,每当台风、暴雨过后,从山上冲刷而下的枯枝、垃圾常随着雨水从下水道流入抽水站,这时站务人员就得展开清除工作,罗世权提到,「大量异物涌入会造成堵塞,不仅影响抽水功能, 如果流入前池的抽水井,还会损害抽水机内的叶片。」

除了平时要捞污排泥外,罗世权特别强调从源头管制的重要性,「一般市区的下水道, 若没有经常清理淤积跟垃圾,在骤雨时很容易造成堵塞淹水,或杂物顺着下水道系统流至抽水站。」因此抽水站同仁平时也会与里长宣导清洁工作的重要性,希望从邻里开始,协助维护下水道的清洁顺畅,降低淤积的可能,确保当汛期来临时,大家都能住得安心。

为了让城市能够与水共存,抽水站站务人员除了平时上紧发条监测气象及水位数据、维持抽水站机组顺畅运转,在豪大雨及台风侵袭期间,更是肩负重任、坚守岗位,不分日夜确实控管调节水位,让家园免于淹水灾害、市民生命财产获得保障。虽然由于工作性质,他们无法在灾害期间守在家人身边, 却也因为他们的这份使命感,让台北成为更安全,并且能够对抗灾害的韧性城市。

BOX:

罗世权(摄影/黄政达)

姓名:罗世权

职业:抽水站站长

特质:细心观察、反应迅速、具备防灾意识

工作任务:监测水情数据、操作及维护抽水设备

核心理念:确实做好防洪、泄洪,让城市能应对极端气候与灾害的未定性

本文作者:黄映嘉

(本文摘自《台北画刊1月号648期》)

《台北画刊1月号6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