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第一天,浙江国企收到首张罚单,8人涉案,核心高管无一清白

往年A股的第一张罚单从来没这么早过,也从来没有过国企首当其冲的纪录。

2024开年第一天,大家都还沉浸在新年的假日里,证监会就给上市公司*ST围海送上了新年的祝福:一张总额1330万的罚款单。

根据证监会的处罚告知书,*ST围海对资产减值的处理相当不严肃,该减的不减,不该减的乱减,导致年报的利润出现时而虚增、时而虚减,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

如果说直白点也就是财务造假了,至于是主观意愿还是操作失误就很难界定了,于是只要与此相关人等都不能洗脱干系,直接“一勺烩”。

证监会一共罚了8个人,从时任董事长到总经理,从财务总监到独立董事,从副总经理到监事,核心高管无一清白。

怎么说呢,肯定没有冤枉一个好人,只是罚款金额落到每个人头上,痛不痛可能就各有不同了。

比如前董事长被罚150万,作为实控人家族成员,曾经有股份有分红,本来就不靠工资,100来万肯定不伤发肤。

而像现任财务总监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没有公司持股,完全靠薪水的打工者,2022年薪酬是26.6万,60万的罚款至少得要3年的工资。

值得一提的是,*ST围海虽然现在领罚单的身份是国企,但上面提到的那些事情却是在民企身份的时候干的。

*ST围海全称围海股份,现在的实控人是浙江余姚国资办,接手时间是2022年6月,但所有违规的事情都是2022年以前发生的。

也就是说,民营老板们溜了,围海股份也是一个终究由国资扛下了所有的上市公司。

不过,围海股份与那些实控人撤离的民企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原本就是由国企改制成民企的,绕了一圈之后却又回到了国企的身份。

围海,光从这个名字已经可以猜到部分主业,最早就是做围海工程,比如修筑海堤、围割海域、围垦开荒等,源于浙江水利厅1988年出资设立的浙江省水利厅围垦开荒机具管理站。

浙江有很多滩涂,50年代起就兴起了筑堤造田、围海造田,把大片的滩涂变成了良田,统称为围垦开荒,这是围海股份的前身设立的背景。

一开始只卖机具,后来涉入工程项目,改名浙江省围垦工程处,项目越做越大后,又改名浙江省围海工程公司,划归浙江水投集团管理。

2003年,围海工程公司启动国企改制,公司管理层和职工出资与水投集团一起设立了现在的围海股份有限公司。

当时围海股份注册资本5000万,其中4500万都是管理层、职工以及社会自然人出的,水投集团以原来围海工程公司500万资产入股,仅获得了10%的股权。

现在看来,那时围海工程公司的管理层和职工们还真的挺有钱,设立股份公司时的大股东叫浙江仁元,主要就是由管理层与核心员工构成的,出资2000万,成为控股股东。

2006年,浙江仁元更名围海控股,正式确立了控股股东的地位。

2007年,水投集团10%的股份,又以1075万的价格卖给了围海控股,奠定了围海控股的绝对控股地位。

之后围海控股都是内部增资,没有引入任何投资机构,到2011年上市时,除了围海控股这个管理层组成的公司,其余都是自然人股东。

实控人由5个人共同组成,看起来很民主,但实际上,也有巨大的短处,对于公司是谁的是说不清楚的,产权模糊等于是另一种形式的“大锅饭”。

上市之后的围海股份虽说不上大富大贵,但至少过得还算滋润,每年都大比例分红,截止2018年一共分红8次,总计金额4.34亿,应该说,所有股东都是收获颇丰的。

为什么只说2018年呢,因为之后就再没有分红了,也没赚过钱了,从2019年开始,围海股份就陷入了亏损的泥沼,一直没能拔出来,这也是成为*ST的重要原因。

而且,还不是一般的亏损,2019年-2022年合计亏了近23亿,今年前三季度仍然亏损8700多万,今年能不能盈利也很悬。

出现这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斥资10几亿收购了一家叫千年设计的新三板公司,结果造成了巨额商誉减值。

另一方面是,如前所说的产权模糊,根据媒体报道,围海股份还曾发生过董事长抢公章的事件。

不过,最出乎意料的事情还是发生在控股股东围海控股身上,围海控股居然破产了,2020年就向法院申请了破产重整。

既然民营没法解决的问题,只能国资出手了,于是浙江余姚国资办受让了控股权,公开数据显示,总交易价是10个亿,当年的管理层们相当于是套现10亿离场了。

如今摆在国资面前的最大问题是,*ST围海短期借款加1年内到期流动负债就有8个亿,长期贷款还有近4亿,而货币资金只有6个多亿,手头有点紧。

另外,公司80亿的资产总额中,应收款就占了56亿,其中长期应收款32.6亿,而且自2018年以来一直都在30亿以上,没怎么变过。

不过,也有好的一面,今年*ST围海频频中标,标额还不小,明年可能会有本质性的改善,接下来会如何,就看余姚国资的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