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两岸》海南・海难
海南省博物馆展示之福建木帆船模型。(作者提供)
2024年5月11日,我带着一份名为〈「瑞庆」木帆船西沙群岛触礁记――蔡景丰航舟蒙难纪实〉的海难文献,首度登上我向往已久的海南岛。
这起与海南有关的海难事件主角蔡景丰等人,是1917年1月6日于福建泉州晋江龙江澳(东石港)扬帆南驶,原本打算到新加坡贸易,意外在西沙群岛触礁。他们和《海南杂着》作者蔡廷兰1835年于金门料罗湾乘船东渡不幸漂往越南一样,都是在获救之后,还遭遇言语不通的困境,得靠笔谈沟通,并仰仗当地福建乡亲伸以援手,始能返乡。其故事始末如下:
话说1917年1月12日深夜,晋江东石蔡景丰家的木帆船「瑞庆号」在西沙群岛触礁,全船哭声如雷,乱作一团。根据蔡景丰自述,年仅十七岁的他「魂魄不知飞越何处,又念家中老母」,直哭到有声无泪,「不知不觉亦与人缚在帆篙上」(失事者将身体缚于帆篙的用意是希望死后尸体有人捞起)。
不幸中的大幸,「瑞庆号」难民蔡景丰等八人幸获海南岛黎族渔民救起,暂时被安置在荒凉的孤岛上,一个多月后才送往榆林港,之后又用船送他们到清澜港口,请求琼崖水上警察第二区署发给路照。2月20日,区长林善初发给「蔡景丰等十一人」路照(不知为何多了三人),并派士兵带路,送他们到文昌县。他们隔天打听到「福建会馆在海口」,乃步行三日,去海口找福建乡亲帮忙。
那时,海口福建会馆被陆军连部占用,守卫饱以枪头,把他们赶回街上。他们逢人便问福建会馆主人的住所,但言语不通,于是买来纸笔详写破船情况,要求善人君子资助,协寻福建会馆主人。还好,有一老人用笔写道:「你等随我去见会馆主人,求他收容」。于是大家向老人叩谢,随后而行,终于见到了「和蔼可亲,身着长袍,鬓发皆白」的福建会馆主人。
据载,这位福建会馆主人「姓粘号朴垒,前清孝廉,原籍福建闽侯,家移海南,已历三世矣」,他在自宅招待十一位福建乡亲住了三天,又费心安排他们移居邻近更为宽敞的古庙十余日,既照顾他们的饮食,又向好友「邱厚生老板」募捐,并托运输兵舰「福安号」炮手协助登舰载往广州和香港,最后转乘「天草丸」船经汕头返回厦门。蔡景丰到家已是3月16日,距开船日长达七十天。
过去很久以来,我始终找不到「粘朴垒」的相关资讯,多亏5月这趟海南岛之行,透过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白金杰副教授及其研究生林安琪、李思彤的鼎力协助,我们不仅看到清朝海口所城地图上标有「福建会馆」,还循线发现刻有「福建会馆」捐款的残碑,找到福建会馆旧址(水巷口31号),并在不远处的西天庙后院地上掀起与这位粘姓会馆主人有关的石碑,确定他不叫「粘朴垒」,应作「粘璞斋」,他姓粘名世玿号璞斋,实乃清朝光绪十七年(1891)海口举人。
林安琪(左)、李思彤于西天庙后院协助掀碑。(作者提供)
短短五天的海南岛之行,我很幸运地联系上了海口粘氏第九代的粘家锐先生,去到东门市场粘家二处老宅(新民东路54号、57号),又在同一条街上拜访了「厚生号」老板邱景祥(祖籍漳州诏安)的后人邱坚汉先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还可以有机会继续造访晋江东石蔡景丰后人,努力还原海南海口粘、邱二氏救济福建乡亲蔡景丰等海难灾民返乡的这段感人事迹。
粘世玿1902年所撰〈重修西天庙志〉碑。(作者提供)
粘忠桐(右二)、粘家锐(右三)摄于粘氏老宅。(作者提供)
【附记】此行,曾于琼海市潭门镇巧遇卢裕永、卢裕钦二位先生(祖籍福建莆田),他们回忆说1983年6-7月间曾于羚羊礁、甘泉岛海域,拯救了一名下水捞贝却被洋流冲走的台湾年轻渔民,将他送回一直徘徊寻觅失踪同事的高雄籍远洋渔船上,那位高雄船长(姓胡)含泪感谢,并赠以大量干粮、长寿牌香烟和柴油。他们希望如果有机会,欢迎这一位落海兄弟和胡船长到海南潭门相聚。
白金杰教授与邱景祥后人邱坚汉先生。(作者提供)
(陈益源/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特聘教授)
(本文来源:《金门日报》)
潭门卢裕永先生(左)与作者陈益源。(作者提供)
【征文启事】
中时新闻网「两岸征文」栏目,征文主题: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两岸看世界、两岸一家人、两岸新时代,欢迎全球华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过亲身经历的故事,刻画两岸社会肌理,描绘世界见闻,打破刻板印象,促进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建立全球视野,向读者展现时代的脉动与发展趋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