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两岸》这是我想像中的研究生生活吗?
准备研究生考试。(作者提供)
研究生学习的关键词可能是「自主性」,没有过多的课业压力与考试压力,学什么、怎么学,主动权都掌握在你的手中。
经历职场生活后重返校园的Jo Jo 格外珍惜这段自主学习的时光,「我研究所的生活就是各方面安排其实都蛮充实的,我自己觉得很充实,作息很规律很稳定。没有任何的外部因素会逼着我要做我不喜欢的事情。所以基本上我只要决定做什么事情都是我自己喜欢的,比如说准备考试,比如说念书,比如兼职写稿件等等,我这时间安排基本上都是很满,然后都蛮快乐的这种感觉。」恰恰是因为研究生阶段没有课业压力,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探索自己喜欢的领域。
小史认为研究生上课模式与本科的存在差异,「研究生之后,老师可能没有本科期间督促你那么多。研究生老师其实更水,就顾着自己讲,老师一般上课也不是不常互动,就自己讲比较多。」但对于上课模式这一点,塞渊却有与之不同的感受,她觉得相比于本科,研究生的老师对自己的督促更多。「我本科是一个全学校最大的学院,我都上很多人的大课,老师一般不管你的论文和考试,除非你自己跟老师主动沟通。我研究生的学业压力突然大了无数倍,是因为我们变成了小班,永远都在准备小组报告或者是个人的报告,作业布置的也很多。」
我应该和导师如何相处?
除了上课模式的不同之外,拥有单独的导师也是研究生与本科生活的区别之一,如何与导师相处是很多研究生绕不过去的话题。塞渊在选择导师时有自己的标准,「我一定找一个好沟通的导师」,所以她并没有考虑热门的学术大佬,而是选了一个更平易近人的年轻教师。「相处起来比较轻松,比如他给我安排了什么工作,我有时候忙不过来,拖延一两天也不会觉得很有压力,就是最近会一直催我赶紧想论文选题让我很头大」。
与塞渊刚好相反,Jo Jo选择了一位比较严格的导师。他觉得与导师的相处模式是因人而异的,比如他周围有些同学怕打扰到老师,写论文时不敢直接问老师的建议,总是猜测老师的想法,很痛苦。但Jo Jo不会这样「比如说我在上学期我就一开始在想我论文的时候,看完了相关文献,我就直接去问老师,我说『老师我什么东西已经看完,大概有什么样的结论,可是我对什么部分领域还不是那么了解,知道有什么文献是可以拿来做参考的,你有没有什么建议的?」更直接地沟通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小史与导师的相处则是另一种模式,她形容导师对她是「放养中的放养」,「一个学期只见过一次面,说过一次话,基本微信沟通『老师我要去XX,需要您签个名』,他就说『你拿过来我签名,顺便帮我去院楼某个信箱拿一本书』这样。写论文的时候,导师并没有给我们什么帮助,主要是自己想自己写。甚至有同学的导师不仅没有论文上的指导,反而拿他当免费劳动力使。」
(《研究生的烦恼》之二)
(本文来源:「柚子铺聊台湾」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