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过敏药物您用对了吗
抗过敏药是用于防治机体因抗原性物质(如细菌、病毒、寄生虫、花粉等)刺激引发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又称抗变态反应药。过敏反应(变态反应)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出现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属于免疫病理损伤过程。
药物分类
抗过敏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结合当前临床常用药物):
抗组胺药: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发挥作用,是最常用的抗过敏药。第一代:氯苯那敏(扑尔敏)、苯海拉明、异丙嗪等(镇静、抗胆碱副作用明显,易嗜睡)。第二代: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等(副作用较小,作用时间长,适合白天使用)。第三代: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等(副作用更少,心脏及肝肾安全性更高)。
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肥大细胞稳定剂):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过敏介质释放,如色甘酸钠(预防哮喘)、酮替芬(用于过敏性鼻炎、哮喘)。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阻断白三烯作用,用于哮喘、过敏性鼻炎长期控制,如孟鲁司特钠。
糖皮质激素:强效抗炎、抗过敏,用于严重过敏或顽固性疾病,如泼尼松(口服)、布地奈德(吸入/鼻用)、糠酸莫米松(外用)。
其他:包括组胺H2受体阻滞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辅助治疗荨麻疹)、钙剂(葡萄糖酸钙,降低血管通透性)、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用于严重自身免疫性过敏)、抗IgE抗体(奥马珠单抗,用于中重度哮喘)等。
使用方法
不同药物用法需严格遵医嘱或说明书,以下为常见药物示例:氯苯那敏:成人每次4mg,每日3次;儿童每日0.3mg/kg,分4次口服;氯雷他定: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每日10mg(糖浆10ml);2-12岁儿童按体重调整剂量(≤30kg者每日5mg);酮替芬:成人及儿童每次1片,每日2次(早晚服用);孟鲁司特钠:哮喘患者每日1次,每次10mg(成人);过敏性鼻炎患者可根据症状调整剂量。
注意事项
避免滥用与耐药: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同一种抗过敏药(一般2~3个月需更换),以免产生耐药性或依赖。
特殊人群慎用:新生儿、早产儿禁用第一代抗组胺药;孕妇、哺乳期妇女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安全药物;老年人需从小剂量开始,监测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抗过敏药可能与其他药物(如镇静药、降压药)发生相互作用,需提前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
皮试前停药:抗组胺药会抑制过敏原皮试反应,皮试前需提前停用(具体时间遵医嘱)。
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仅缓解症状,需同时远离花粉、尘螨等过敏原,调整生活习惯(如清洁环境、均衡饮食),以减少过敏发生。
不良反应
抗组胺药:第一代易引起嗜睡、口干、视力模糊、排尿困难;第二代/第三代可能出现头痛、胃肠道不适(如恶心)。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能引发消化不良、头痛,罕见焦虑、睡眠障碍等神经精神事件。
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免疫功能下降(口服/静脉);吸入制剂可能引起声音嘶哑、咽部念珠菌感染(需用药后漱口)。
其他:钙剂可能引起恶心、面部潮红;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