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最容易忽视三个真相,任何电影都从未提及,与毛主席有关
1953年史上持续时间最久的停战谈判“朝鲜停战”,历时749天终于结束。中美双方签署了停战协议,金日成、彭老总和克拉克也分别在上面签了字。
在协议签订后,新中国向世界证明了硬实力,一雪自晚清以来所遭受的屈辱,西方列强再也不敢小觑我方。同时,我们换来一个相对安稳的国际环境,能够得以沉淀自身,不断提升综合国力。
而当回顾这场让人热血沸腾的中美大战时,相信多数人都能对其描述个大概,比如上甘岭战役、长津湖战役,这些大家都耳熟能详。
由于这一场决定国运的大战,当时是由彭老总所指挥的,所以他在打出名气的同时,其指挥艺术、战斗技巧也令全世界为之折服。
比如斯大林曾亲口对彭老总说:“你是一个创造现代战争奇迹的人。好比用大刀长矛和来复枪作战。”美军专家更是感叹:“彭德怀指挥的部队,就是用原子弹也不能全部消灭。”
但很多人不知道,在彭老总光辉战绩的背后有一个人一直在默默支持他,此人便是毛主席。
大部分人应该清楚,毛主席抗美援朝最大的努力是力排众议选择参战。
毕竟这场大战原本是存在分歧的,不少同志都不愿意参战,尤其是以林总这个刚在解放战争立下不朽功勋的四野最高指挥官为代表。
但毛主席却极有远见,他一针见血的表示: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之后选定彭老总入朝,这才有后来彭老总施展才华的舞台。
除此之外,毛主席在抗美援朝中起到的其他关键作用很容易被忽视,甚至有三个历史真相,如今任何电影似乎都从未提及。
毕竟自红军长征后,坐镇中央的毛主席就很少在大众面前展现军事韬略,本文我们来就来看看这三个都是说得啥?
第一,毛主席指点邓华,巧破美军高超战术。
1951年4月麦克阿瑟被解除兵权,谨慎小心的李奇微接任联合国军总司令,这位喜欢亲临前线、屡出奇招的美军高级将领一度让我方十分棘手。
比如在交战后,他非常敏锐的发现志愿军的一个很大缺陷,我军的攻势一般只能持续一个星期,只要七天一过,我军大概率会撤退。
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是由于当时我军没有强大的空军部队,后勤补给压力甚大,战士们干粮、弹药全部清空,导致无法持续作战。
李奇微则抓住这个机会,在我军的七天进攻期主动撤退,只要七天一过,就立刻利用机械化部队缠住我军,对我军进行反扑。
此招被称之为“磁性战术”,看起来似乎无解,实在难以招架,毕竟只要我军无法解决后勤,没有先进机械化部队,就无法占据主动。
面对这一杀招,我军不得不暂时放缓攻势。不过,和美国人对决的可不仅是彭老总和志愿军,还有后方的毛主席,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
为应对李奇微战术,毛主席决心召见一线指挥员谈谈,于是志愿军二把手、第一副司令邓华就在彭老总的委派下,带着首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主力高层回中央汇报情况。
毛主席当时中南海菊香书屋亲自接见邓华,一番寒暄后便步入主题,毛主席听得很认真,一直在小本上做记录。在听完后,他经过思考给出了一个新作战方针。
他当时对邓华讲道:德怀和你都是湖南人,晓得“零敲牛皮糖”是怎么回事吧?对美英军,目前应实行战术小包围,打小歼灭战的方针,敲他的牛皮糖。
毛主席的这番解答接地气又形象,也许非湖南人不太能理解,但这里面包含了极为高深的战术。简而言之,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打小歼灭战的一个具象化提法。
意为通过小歼灭战,小口小吃逐步扩大的办法,不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此招也是毛主席经常提到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和积小胜为大胜”。
随后毛主席对邓华作出了更详细指示,每军一次以彻底干脆消灭敌一个营为目标,一次可以使用三四个军,也可以更多一点,其他部队整补待机,有机会就打。
如此轮番作战,在夏秋冬三季内将敌人削弱,等到春季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攻势了。
不得不说,毛主席的军事思维极为灵活,此举的确是应对磁性战术的一个妙招。当时邓华听后大受启发,回家后思绪纷飞,立刻撰写了《论朝鲜战场之持久战》。
在持久战中,邓华在毛主席的指导下,又进一步提出新观点:改变我军过去以运动战为主阵地战为辅的作战方式,改为以阵地防御战为基础。
然后将防御和进攻结合起来,实行积极的阵地防御,打小规模攻坚战。用毛主席的零敲牛皮糖的战术,达到最终粉碎磁性战术的目的。
在此后两个多月的夏季防御作战中,毛主席的“零敲牛皮糖战术”大显神威。
我军顶着范弗利特780多万发炮弹的轰炸,硬是凭借着坑道、交通壕,在防御作战中挫败美军进攻,有效杀伤、打疼了对方。此后,志愿军重新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第二,毛主席“神来之笔”,顺利挽救危局。
其实我军在奇思妙计破招,美军当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作为我方遇到的最强大敌人,他们也一直在灵活学习运用我军的优势打法——比如在第五次战役期间,美军熟悉了我军穿插战术。
他们不再与我军硬碰硬,夜晚就撤退,根本不给我军穿插的机会,而且还辅以灵活的机械化部队,以及恐怖的火力压制,对我军“放风筝”。
我们两条腿,自然跑不过敌人的机械化;血肉之躯,也无法抵挡美军的火力压制,就算偶尔截住敌人,怎奈何敌人依旧可利用坦克就地组织环形防御,杀出重围。
更让人无奈的是,美军还会对我们的公路、航运节点搞突然穿插,速度太快,防不胜防。
这个其实和“磁性战术”类似,李奇微带领下的美军依旧拿我军痛点做文章,我们缺乏高机动机械化部队,缺乏强有力的火力支持,后勤供给有难度。
这个硬伤导致我们有时追不上,火力也不如对方,后方补给还老是被穿插侵扰,在僵持阶段时期,还真被消耗的出现一个巨大隐患——比如志愿军部队出现大量“非战斗减员”,其中以第三兵团最为突出。
在彭老总看来:三兵团至少两个月才能恢复元气。
入朝兵员不足的问题该如何解决?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时候任何部署都不能出现纰漏。此时又是毛主席很适宜的站出来,给了彭老总一个大礼——20兵团。
这其实是毛主席早就准备好的后备力量,他们已经做好所有入朝准备。而毛主席这一“神来之笔”,也给刚陷入兵员困境的彭老总打了一针强心剂。有了新的生力军加入,前线士气大增。
此时此刻,彭老总也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料事如神。这里刚说缺,毛主席却早已料到解决了。
而且20兵团主力是京津卫戍部队组成,其兵团司令选派的是杨成武。他们开赴朝鲜之前,毛主席特意让杨成武来中南海为他饯行,同时告诉他应该如何对付狡猾的美军。
第一,头脑要清醒,要眼观全局,不能有速胜的想法。因为五次战役都证明包围了敌人一个师或者一个团,也是很难歼灭的;第二,今后的方针应该是持久作战,积极防御,以打促进和谈。
这些话杨成武引以为戒,一直稳扎稳打,加上美军错估了我方军力,没有预料到我方在并无机动性前提下,后援来的这么快,在最后一次全线发起进攻时,吃了大亏。
当时杨成武3天就歼敌1.7万多人,创造了朝鲜战场上歼敌最高的纪录。当然,杨成武和彭老总的背后,离不开毛主席的指点迷津。
第三,毛主席高明点将,完全扭转乾坤。
与美军作战为何难呢?主要是敌人的火力覆盖实在太猛烈,美军将领范弗利特就曾经狂妄叫嚣道:在他的火力打击下,不可能有任何生物存在。
美军当时打的有多疯狂呢?曾在9天之内动用36万发炮弹攻击一个高地,刷新了美军的战场炮弹消耗量。
这样的战斗方式,导致美军在作战中使用的弹药量是规定允许限额的五倍以上,范弗利特弹药量也逐渐成为军事名词。
在正面作战时,再厉害的战略战术,再顽强的战斗意志,在装备被压制情况下也是无法奏效的。敌人把重武器使唤的实在太过于疯狂,让我军战士损失惨重。
为减少伤亡,毛主席意识到再给美军上一课。于是针对敌人的火力覆盖,毛主席就建议志愿军打坑道战。甚至为了打好坑道战,他还特意点了一位大将——绥远军区参谋长王耀南。
王耀南虽然后来只获得少将军衔,当时还因病在医院休养,但毛主席依旧选他去破敌。因为他恰好可以应对美军的重武器轰炸,毕竟是当时非常罕见的技术型将军。
作为工兵专家,此人极其擅长攻城爆破与地道战。抗日战争时期,曾主导全面推广工兵和地雷战地道战破袭战融合,将工兵战法玩的出神入化,耍的日军团团转。
解放战争时期,他还在著名的临汾、晋中、平津战役中大显神威。此时毛主席选他,就是想在朝鲜推广坑道战,应对美军的重火力压制。
不得不说毛主席确实选的对,因为在战略防御阶段,而且是处于朝鲜战场这种多山地地形一带,王耀南最能发挥出优势。
他走马上任、并向志愿军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后,就宣告暂时放弃了阵地战。在他的带领下,我军搞出了隧道式坑道据点,处处相连,而各要道则安排机枪、迫击炮。
只要敌人攻击一个坑道,十几个坑道就能马上火力支援。而且这种坑道虽然小,但却极为管用,能躲过敌人重武器进攻,飞机、坦克、大炮轰炸,毒气战这类的大规模袭击都不在话下。
坑道战大显神威的例子是在马良山激战中,当时我军一天之内顶住了敌军21次进攻,前后两次作战,共毙伤俘敌军4340人,还击毁了14架飞机和6辆坦克,一举刷新坑道战记录。
在坑道战推广后,美军就连火力压制也起不到多大效果了。
可以说,能把装备精良得美军打得锐气渐消极为艰难,但在中央高层的运筹帷幄下我军却做到了。其实虽然我方很多条件都较差,但我们有毛主席便有一切可能。
此后美军无计可施,最终进入停战谈判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