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大纲解析配套习题同步练习1600题(4)
(来源:文都教育)
第三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本章重要知识点及复习提示
新大纲规定的考查范围与重要知识点: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与统一;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及其特征;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管世界的辩证统一。
本章的重点、难点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关系、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是()
C.不可知论观点D.二元论观点
2.“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这是一种()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唯理论的观点
3.“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唯物主义的观点
4.“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跟感觉相近的特性”的观点,是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5.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
C.物质与精神的关系D.人与物的关系
6.“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冬一鹤排出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
A.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D.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7.“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8.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9.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A.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
B.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
C.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
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10.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11.日本东京大家信息基础中心和日立制作所的联合研究小组2002年12月6日宣布,他们用由144台电脑连接而成的每秒能完成2万亿次计算的超级电脑,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12411亿位。这表明()
A.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最终能够达到终极真理
B.实践为认识提供水平越来越高的物质技术手段,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12.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13.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4.“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
A.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5.2004年9月20日美国《财富》杂志发表封面文章称,长期以来,美国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房地产陷入了一种“让人恐怖的”非理性的狂热。这说明()
A.非理性因素有助于提高人的认识能力B.非理性因素具有诱导作用
C.非理性因素具有解释作用D.非理性因素具有更大的可靠性
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B.客观真理论
C.主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
17.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18.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
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C.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
D.人的价值表现了人的能力的大小
19.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0.“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B.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C.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D.理论和实践是具体、历史的统一
21.“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22.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规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
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C.实践标准并不确定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3.价值评价是判明()
A.客体是什么B.客体怎么样
C.客体对主体的利与害D.客体本身的事实性质
2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精髓是()
A.《实践论》B.《矛盾论》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5.作为社会历史观的自由王国()
A.是指人们可以创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那样一种社会状态
B.是指人们可以改变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那样一种社会状态
C.是指人们获得绝对自由那样一种社会形态
D.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这样一种社会形态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论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B.天命主宰人间世界
C.人为自然界立法D.存在就是被感知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下列哪些活动是基本的实践活动()
A.工人炼钢B.渔民出海捕鱼
C.技术革新的试验D.农民种田
4.下列有关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体是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B.客体是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
C.主体能够认识、利用、改造和欣赏客体
D.客体本身的状况和规律又制约和限定着主体的所有活动
5.下面关于认识结构的表述,正确的有()
A.认识的基本要素是主体、客体和中介
B.认识主体是以某种方式从事社会实践和进行认识活动的人
C.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人的认识活动被主体的观念把握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D.认识中介是各种认识工具、手段要素及其运用和操作系统
6.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7.下列观点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是()
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D.坚持辩证法
8.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这一观点在认识上说明了()
A.认识来源于经验
B.在经验的积淀中加深认识
C.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例
D.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超过青年人的认识
9.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10.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由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11.“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在人们的心目中,月亮是圣洁而美丽的化身。然而,俄罗斯科学家经研究认为,月球是地球多自然灾害的祸源。这表明()
A.人们改造自然以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为基础
B.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发展的过程
C.知识构成等因素是影响人们认识的重要因素
D.认识的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12.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13.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A.知行不可分割B.知行合一C.知行相互促进D.行先知后
14.下列有关价值特性的表述,正确的有()
A.价值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B.价值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
C.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D.价值具有多维性
15.“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以‘真理’的美名”。这段话的观点说明()
A.经过实践检验的就是真理B.有用的就是真理
C.符合客观规律的是真理D.能为我主观需要服务的是真理
16.列宁说:“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句话说明()
A.感性认识无关事物的本质和全体,是无关紧要的
B.正确的理论才能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C.一切理论都能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D.反映事物全体和本质的理性认识,更接近于客观真理
17.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前干部要有“三盆水”: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盆水洗手,干净干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当干部要“洗头”,是因为()
A.主观必须符合客观B.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C.人的认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D.观念、主观意识应随时发生变化
18.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在其过程中,人类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A.求真原则B.务实原则C.真理原则D.价值原则
A.逻辑证明给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B.难以直接用实践检验的理论要靠逻辑思维证明
C.逻辑证明给实践以理论依据
D.逻辑证明以实践标准为基础
20.华罗庚生前曾说:“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的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这段话对我们如何实现人的个人价值的效益是()
A.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
B.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C.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的实现的归宿
D.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生命的长短相一致
21.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对我们实现思想理论创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
A.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B.打破一切理论的约束
C.关注生活实践的需要D.尊重人民群众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