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让人类智商逐年下降 现今学校教育把孩子较笨?
▲ 近年来,AI科技进步神速,有关人工智慧什么时候取代人类的话题就不曾停歇。(图/CFP)
● 丁学文/金库资本管理合伙人兼总经理
自从前年年底的ChatGPT横空出世,加上Nvidia与黄仁勋的相互辉衬,有关人工智慧什么时候取代人类的话题就不曾停歇,人工智慧这些先进科技是会帮助人类变得更聪明?还是人类会因为所谓的用进废退说变得更笨呢?
众所周知,人类智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有着显著的上升,而且在60~70年代中稳固上升的阶段最为人称道。这一现象一度被称为所谓的弗林效应(Flynn effect),即指人类智商的测试结果逐年递增,但根据一份来自丹麦、英国、法国、荷兰以及芬兰这几个西方富裕经济体调查和研究结果,目前年轻人的智商平均得分已经开始出现下降,一些专家已经开始称之为反弗林效应。报告公开宣称人类e发展到21世纪,科技飞速发达竟出现智商却下降的现象,尤其是1975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智商IQ的平均得分明显比父执辈低。它似乎显示,人类变得越来越笨。真是这样吗?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
吃得健康 智商向上
▲ 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分别从人类智商的降低、学校教育的停滞、教师、科技、软技巧和回归基本几个方向探讨人工智慧发展的议题。(图/截至《经济学人》封面)
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在粉色的封底前,让我们看见的是一个纯金打造的地球仪,不过球体变成了人类的脑细胞。上面一排黑色字体 「HOW TO RAISE THE WORLD’S IQ 如何提升这个世界的智力。」
这期的《经济学人》杂志编排很特别,我感觉封面故事议题必须搭配绪论第一篇、第二篇、Briefing专文和由经济学人教育板块特派员Mark Johnson带领团队撰写的特别报导五篇文章,总共八篇文章,分别从人类智商的降低、学校教育的停滞、教师、科技、软技巧和回归基本几个方向探讨封面故事探讨的相关议题。
无庸置疑,今天的人们比前几代人都更聪明。 一项针对72 个国家的研究发现,从1948年到2020年,人类的智商平均每十年上升2.2分,这种惊人的变化被以最先注意到这个现象的科学家弗林(James Flynn)的名字命名,称为「弗林效应(Flynn effect)」。 弗林最初对他的发现感到困惑,照道理大脑的进化需要数百万年的时间累积,怎么可能短短几十年时间,就进步如此之大?
▲ 与过去几十年相比,今天的小孩几乎不可能营养不良,受的教育也远胜以往。如韩国艺人宋一国的三胞胎儿子「大韩民国万岁」年仅12岁,身高就已超过170公分。(图/Niusnews妞新闻)
答案很大程度是因为人们的营养和精神得到了更好的激发。 就像肌肉需要食物和运动才能变得更加强壮一样,大脑也需要适当的营养和活动才得以进一步发展。 与过去几十年相比,今天的小孩几乎不可能营养不良,受的教育也远胜以往,不过,人类目前没有值得自满的余地存在。
儿童营养不良 影响国运走向
为什么这么说?
《经济学人》这个礼拜将探讨年轻人心智被浪费的两个状况。在富裕国家,弗林效应基本上已经结束。《经济学人》的特别报导和两篇绪论探讨了富裕世界的教育体系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去加强?在另一个Briefing专文中,《经济学人》还研究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 在贫穷和中等收入国家,许多儿童营养不良,而且无法发挥认知的潜力。在全球范围内,22%的五岁以下儿童(约1.5亿儿童)营养不良,甚至是发育迟缓,这意味着他们的大脑也跟着发育不良。全球一半以上的儿童缺乏微量营养素,这阻碍了大脑的继续发育。营养不良和缺乏刺激将导致智商下降多达15分。 这会带来一个悲惨的后果:一项研究发现,发育迟缓会导致收入下降25%,还有,受孕后的第1000天「黄金窗口期」造成的损害更是永久性的。
▲ 全球有22%的五岁以下儿童(约1.5亿儿童)营养不良,甚至是发育迟缓,这意味着他们的大脑也跟着发育不良。(图/周刊王)
现在这个世界有着足够的粮食,但有一些障碍阻止了营养成份进入年轻人的大脑。一是战争,躲避弹片的家庭无法培养出理解这个世界光明面的小孩,一些政府故意让动荡的地区挨饿,只是为了让他们臣服。还有一个就是疾病。 饥饿的孩子更容易生病,他们与病毒斗争所花费的精力对发育不利。贫穷是整个问题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显示,尽管饮食受到严格限制的儿童确实有一半来自贫困家庭,但另一半则不然。其实像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是罪魁祸首。许多父母认为给婴儿喂食碳水化合物就足够了,却忽略了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性别歧视也起了一定作用,在父权社会中,丈夫常常先吃饭,狼吞虎咽地吃掉美味的蛋白质,导致怀孕的妻子严重缺铁。在某些文化中,孕妇禁忌食用某些高营养食物,例如衣索比亚部分地区的鸡蛋和印尼部分地区的虾子。营养不良的母亲非常可能生下营养不良的婴儿。
人口结构增加了问题的紧迫性。除非营养得到改善,否则下一代将面临比现在更大的认知挑战。世界银行估计,「大规模」应对营养不良问题每年只需花费120亿美元。 这略高于美国农业补贴浪费的三分之一。
▲ 孕妇营养不良的话,将不幅增加生下营养不良婴儿的机率。(图/慈济提供)
►►►思想可以无限大--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加入「云论粉丝团」看更多!
有几种策略或许可以奏效。最简单的方法是在面粉等基本食物中添加铁、锌和叶酸等微量营养素。它们很便宜,而且可以带来很大的改变。例如在盐中添加碘,可以让侏儒症成为过去式。近四分之三的国家强制规定一些大规模生产的食品必须强化,菲律宾最近禁止含有额外维生素 A 的转基因黄金大米就是一个错误的做法。
另一种方法是向有婴儿或怀孕母亲的贫困家庭提供小额资金。分发现金比分发食物更好。如果以数位方式发送分发,成本可以较低,更容易监控。
一些计划把施舍作为帮助儿童的前提条件,例如补助疫苗接种或向父母传授营养和卫生知识。想要改变父母的养育习惯很难,但大多数父母还是关心孩子健康的,所以做好沟通肯定会让他们有学习改善的动力。促进更好的营养应该成为医疗保健的一部分,重点关注刚刚怀孕的前1000天至关重要。最好在女性怀孕前就灌输她们微量营养素的重要性,否则医生起码应该在第一次产检做好提醒工作。即使是大男人主义的父亲,如果可以提前做好为了下一代健康的沟通,他们的配合度其实不低。
▲ 最好在女性怀孕前就灌输她们微量营养素的重要性,否则医生起码应该在第一次产检做好提醒工作。(图/CFP)
同时,更多的研究仍有必要。孟加拉的科学家发现,贫民窟的多数女性容易感染肠道发炎,这意味着她们缺乏肠道细菌来正确吸收营养;非洲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如何治疗贫血(缺铁),然后又可以不助长疟疾(因为疟原虫在富含铁的血液中繁殖)。
有些人认为,当人们一股脑想把所有需要思考的事情都外包给人工智慧之际,人类聪不聪明其实不是不那么重要。这种想法其实就像100年前打赌汽车发明将让步行变得不必要一样愚蠢。在商业世界,人类智慧和人工智慧绝对可以相辅相成。大脑可以借由思考产生乐趣,当然也可以为了赚钱而日新月异。哈佛大学的Steven Pinker将人类智力称为「a tailwind in life生活中的一个推进器」,它可以帮助人们理智地适应新的挑战以及不断变化的新环境。 以适中的代价,下一代应当可以获得更强劲的顺风。 拒绝这个想法不但错误,也非常愚蠢。
不用把孩子变聪明 但别把孩子教笨
人类变笨了没有,我感觉见仁见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发展脉络,很难去定义何谓聪明不聪明?不过我喜欢这期《经济学人》特别报导的解析角度:学校当然应该负起责任。我一直觉得,学校应该是一个给人钓竿教人钓鱼的启发平台,但不应该是一个像鹅肝一样喂食学生分业学问的地方。今天的学校,确实越来越像是一个让学生变笨的地方。我知道这个说法会让在教育界工作的人感到难堪,但仔细想想,孩子在没有进入学校之前,是学习最饥渴、最努力、成效也最显著的一段时间。像是复杂的语言系统、对自然界事物的判断、身体的协调机能等都可以信手拈来,但进入学校之后,奇怪了,一切似乎都变慢了。
▲ 现在的教育是一种应试教育,孩子在生活中认识的世界和学校课程想教他们的方法论截然不同。(图/CFP)
我觉得大陆的说法最写实,他们形容现在的教育是一种应试教育(应付考试的教育),学校给孩子设计的课程,用通俗的话说,每一门课程就像一瓣的洋葱,学生了解的是每一瓣的细节,但对洋葱整体的形状一无所知。而孩子们在生活中认识洋葱,则是从整体开始的,再一层层地剥开来,逐步了解其内在结构。所以,孩子在生活中认识的世界和学校课程想教他们的方法论截然不同,偏偏父母到现在摆脱不了攀比的世俗压力,于是乎,惨!
我听过一个例子:一位曾陷于德国集中营存活下来的人告诉他的子孙,他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在那里采取了一种只会装傻、无意识地配合生存的方式。但战后他从集中营出来,到世界各地工作时,发现非洲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小孩,在学校的表现和他在集中营里假扮出来的人格一模一样。我感觉吧,教育,确实像《经济学人》特别报导说的:要回归真正的起点。我们不用把孩子变聪明,但起码不要让他们变笨。事实上,知识本身是可变的,教育最需要去做的是呵护学生那份求知的心,让他们保持饥渴的本性,让他们拥有吸收新变化新知识的能力。
我常常举我自己的例子告诉年轻人,我这辈子做过外商银行、共同基金、私募基金和现在的产业整合基金。但说实话,我读书的时候,这些产业根本还没有出现,也没有老师可以教我这些未来会出现的产业。所以,我相信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有一扇成长的门半开半闭着,老师的任务就是要想方设法地找到这扇门,然后温柔地将它推开,带领学生一起探索。
▲ 老师的任务就是要想方设法地找到适合学生的那扇门,然后温柔地将它推开,带领学生一起探索。(示意图/教育部提供)
● 本文获授权,转载自《经济日报》。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