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承受苦難.謙卑相待

最近AI很火红,幕后的重要推手之一是辉达创办人黄仁勋。大家都很好奇他的创业故事。日前黄仁勋回母校史丹佛大学演讲时,被询问要如何才能提高成功机会?没想到黄仁勋竟回答「必须承受苦难(suffer)」!

什么!有没有听错?要一群全世界最顶尖的史丹佛学生承受苦难!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宝贵智慧?

事实上,黄仁勋是对的,但只对一半。

可以被人称羡的成功者或某一领域的顶尖者,他们的生活或经验,大多都不能用快乐来形容;更贴切的应该是说:他们都是在饱受折磨与苦难中锻炼,如同英文谚语「No pain, No gain」。严格来说,成功者追求的目标并非是「功成名就」,大多是源自内心的信念或不满足的好奇。比起物质财富或名声信誉,他们更在意的是「使命」是否实现。为了达成使命,他们会设定具体目标,并为此目标努力战斗、坚持不懈、愈挫愈勇,即使付上极大的代价(甚至生命),也在所不惜。

多数人不会在遭逢困境时欢呼喜乐,但对这一群为了成就使命而承受苦难的坚持者,他们常体认到拥抱困境才是解决问题最有力的燃料,他们相信经历苦难是获得更大恩典的必经过程。他们异于常人的「自讨苦吃」,正是他们可以卓越的特质。

以黄仁勋为例,他曾提到创业家必须要拥有一种「超能力」,就是创业家不会知道「这有多难」,创业家只会问自己「这能有多难」。读者或许好奇,为什么不去想「这有多难」呢?黄仁勋的回答是:「你必须让自己相信,这没有这么难。因为,创业真的会比你能想像的要困难太多太多了!」换言之,就是因为创业难到无法想像。所以黄仁勋唯一的选择就是催眠自己「这能有多难」。这就是创业家承受苦难的心法。

但是光愿意承受苦难,尚不足以让人尊敬;让人真正从内心景仰的人,必须具备「感恩与谦卑」。哈佛大学哲学教授迈可.桑德尔的《成功的反思》一书曾批判不论我们有多拚搏,成功都不是全靠自己或个人独自就能成就的。现今社会愈来愈多人相信成功是自己的功劳,这是严重的价值扭曲。

桑德尔教授说过去四十年来,「才德思想」与「应得」成了公共论述的关键词,一方面强调成功是个人责任,另一方面则描绘向上流动的愿景—「成功靠的是努力、天赋和才德」。然而成功者的成就并不是只靠自己的「承受苦难」或「努力奋发」就能实现,更多的是靠社会中许多人所提供的机会。桑德尔就特别强调谦卑是现今社会最需要的公民德性。毕竟,凭着才能和努力在社会体制中获胜者,多少也是「托他人的福」,或者是「命运的偶然」。如果过度强调成功都是个体的努力与承担,就容易落入自大与骄傲,社会将更加竞争与自私。

在未来AI充斥的世界,可以承受苦难的人已经很难得了,但唯有凡事感恩与心怀谦卑,才可以避免「才德的骄傲」。成功者唯有谦卑待人,才能告别输赢二元对立,超越才德霸权,走向平等、尊重且包容的共善社会。(作者为逢甲大学公共事务与社会创新硕士学位学程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