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師生比1 : 0.9的美麗未來

喜爱北海岸地质地景与昔日矿业山城所形塑出特殊海岸人文景观之旅的人相对很多。周末有海岸单车族、重机族,山林有古道踏青族。而因昔时矿业开发与侯导的知名影片,更散发出独特的不「偏」也不「远」但却遗世独立之生活地景特色。

在十三层西侧阴阳海上方坡地石阶上有一层层的老矿村,有的破败,有的似乎逐渐有年轻生命力驻进。而最特别的是拾阶而上有一座迷你小小学,它居高临下俯瞰整个水湳湾,一年四季气象万千。这座小小学在五○年代矿业兴盛期曾有千位学童,而今只留存十二位,但教职员有十三位。

与此全台最高师生比1:0.9迷你小小学之相遇,缘于参与由颜名宏教授所主持的教育部「校园美感」计划,在其号召下,我们展开了不一样的「美感教育」实践。

这些孩童均是矿工家庭之后代,但也多是隔代教养。有心的校长每天自中和开车前来从未懈怠,在她的号召下,许多今日在首都圈觉得不可思议的细节均会发生—如无力接送孩子上下学,陪伴课后辅导学习…等。在校长号召下,有计程车司机校友主动接送学童,土木营造职人校友主动贡献人力物力美化校园,有周边艺术家捐赠乐器义务指导孩童舞蹈与音乐,包括昔日优人神鼓执行长。

十二位学童混龄上课相互学习,也因此我们不直接介入校园硬体改造,而系观察他们的生活、学习脉动等特色。

过程中发现竟有位内科高端生技业之执行长,在疫情期间把她的孙女自台北迁来,而自此爱上此转学定居。他们天天开心上学,看海、观星、闻海味、捡石头、跳石阶…。校园很小,但整座水湳山城、茶壶山、海岸…都是他们的天地。

我们为他们把原来封闭的升旗台围墙打掉了(引入可穿透的海景),打开他们看大海大山的眼界。风雨不是问题,甚而看着他们拿着伞穿着雨衣在风雨中婆娑起舞,毫无彩排,毫不做作。多功能的图书室设计及藏书亦由从事室内装修的校友所捐。在此我们见证了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全」的大格局人格孵育环境。

校长与老师们都很辛苦,其偏乡小山城之限制与自然天灾威胁无所不在,家长与社区与学校几乎融为一体,他们学会如何导览家乡之美,何时有海风?何时有舞蝶?

和濑户内海的小学振兴保存相较,这里完全不输,且更有一种说不出的韧性。或许当要升中学时,他们不得不离开,惟相信这样的环境养成,真比所谓「贵族学校」更珍稀,更独特。因为在大自然艰困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们,他们早已耳濡目染吸取了无价的天地精华与生命韧性。

全台一○○八间迷你小小学将面临废校,可有公私合作契机,转型为户外环境教育基地,赋予时代新使命?(作者为中华民国景观学会荣誉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