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堂 | 大爱无私献病患——王振义
科堂YA说科学家的故事
值此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科堂推出科堂YA说科学家故事之——「献礼建党100周年」特辑,每隔周周五,YAYA介绍一位新中国卓越科学家的故事,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感受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成为引领发展的时代之光;感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突飞猛进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伟大变迁。请大家记得来关注我YA!
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
王振义
大家好,现在是科堂YA讲故事时间!今天我们要介绍的科学家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血液学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
他开创了白血病和肿瘤的诱导分化疗法,在世界上首次攻克了最凶险的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白血病,在癌症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01
为国分忧 战场立功
自7岁那年看到奶奶因伤寒去世,王振义便萌发了学医的念头。1948年王振义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系,并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在广慈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前身)工作的机会。1953年,两次报名后他如愿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来到了黑龙江省勃利县后方医院参加会诊。在那里,60余名志愿军战士集体出现了咯血、头痛等症状,被初步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但是,29岁的王振义指出,结核性脑膜炎并非传染病,如果是这种病,为什么60余人会同时患病?他想起,曾在医学书里看到过一种肺吸虫病,与战士们的病状极为相似。当地医生从未听说过这种病,他们把病人咳出的血痰拿到显微镜下观察,果然发现了虫卵,证实了王振义的判断,这一诊断帮助整个部队和医院及时治愈了一大批患病的战士。王振义因此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等功。
02
攻克危症 不谋私利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最为凶险、病情恶化最快、致死率最高的一种白血病。这让王振义感到很痛心。不被当时世界主流的化疗疗法束缚,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全世界首创的想法——用诱导分化的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在瑞金医院一间四五平米的小房间里,历经八年的奋斗和探索,尝试了无数种方法,测试了无数种药品,王振义最终发现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在体外将M3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并于1985年首次在一名5岁女童身上试用成功,成为世界公认的诱导分化理论首个成功案例。而在找到“特效药”后,他并没有为全反式维甲酸申请专利,而是朴实的希望能让全世界所有的患者都用的起这种药。“我发现了这个药以后,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够有更多的病人得救,没有去算过会有多少钱,也没有算过给我多少钱。”此后,王振义和学生陈竺、陈赛娟又一起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法,使得这曾经最为凶险的白血病五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7%以上,成为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该成果被誉为“上海方案”,并被国际权威指南指定作为一线经典治疗方案,还被誉为“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之一。
03
授业育人 学界佳话
王振义是一名本土培养的顶尖学术大家,他深谙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的真谛,深信爱国就要为祖国培养出人才,所以他不但自己做出卓越的成就,还创造了“一门四院士”的团队奇迹,培育出了陈竺、陈赛娟、陈国强院士。陈国强院士常说起王老师帮他修改硕士研究生论文的整个过程。王老师一遍遍修改,他就一遍遍整理抄写,王老师先后改了10遍,近二万字的毕业论文陈国强抄了10遍。正是导师的言传身教,激励着他攀登更高更险的医学高峰。而王振义每次都坚持把自己的学生列为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把自己排在最后,甚至不参加署名,目的是让年轻的研究骨干承担更大责任。1996年,王老师将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位置让贤给陈竺院士。
在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王振义自创了一种“开卷考试”。考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瑞金医院血液科的临床医生们来当考官,每周一将他们在临床中遇到的难度最高的病例交给王振义,由他在接下来的三天上网“开卷”查阅中外文献,每周四交出关于病因、临床表现、国际最新治疗办法及效果等的“答卷”。这个“开卷考试”始于2001年。他最看重的目的是激励年轻人,他说:“为人师表,我不能老拿旧知识去糊弄年轻人。让他们看到我的学问在不断上进,他们也会受到激励,不断学习。”大家都说这是王院士对青年医师最无私的奉献。
“爱国,首先就要爱自己的事业,我这一辈子看好了一种病,而我最遗憾的是只看了这一种病,还有很多病没有攻克,希望我们每个医生都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王振义
王振义生平事迹
1924年,出生于上海。
1948年,从震旦大学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留在广慈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前身)担任住院医师。
1952年,开始从事血液学研究。
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并荣立二等功。
1954年起,从事研究血栓和止血,在国内首先建立血友病A与B以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方法。
1978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王振义的研究重点之一。
1983年,用全反式维甲酸这种药进行试验,在显微镜下观察“急性早幼粒细胞”在“全反式维甲酸”的作用下,顺利分化成正常细胞。一年后,这种分化诱导效果确认无疑。
1986年,用独创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法救治了首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同年,24位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得到治疗并好转。后又创新“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法。
201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9年,获得“2018年度最美医生”称号。
编辑 / 黄骞文
资料 / 黄浦科协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