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惊现雌性小鼠性行为背后的神秘神经回路

筑波大学的研究人员对雌性小鼠发情周期中激素依赖性行为变化期间,从性接受的发情阶段到非接受阶段这一行为转变背后的神经机制进行了调查。他们的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在发情期结束时导致性接受行为迅速下降的神经回路。

研究结果发表在《神经科学杂志》上。

在诸如老鼠这类群居动物中,雌性有明显的发情周期,高效繁殖不仅依赖于雄性识别雌性的发情状态并展现出雄性特有的性行为,还依赖于雌性展现出雌性特有的性行为,例如接受或拒绝雄性的性追求。

雌性小鼠只有在处于发情期且具有生育能力的当天才会接受雄性的接近。

然而,雌性在发情结束后停止表现出这种接受行为的过程,人们对其仍知之甚少。

研究人员假设,这个过程并非仅仅由支持发情内分泌状态的激素分泌水平所决定,而是由一种能够积极促使性接受行为减少的神经机制所决定。

作为这一大脑机制的候选对象,他们重点关注了雌激素受体β阳性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广泛分布在中脑的中缝背核(DRN-ERβ+细胞)中。

利用药物遗传学技术抑制 DRN-ERβ+细胞的神经活动,研究人员发现,雌性小鼠即便在发情后的第二天仍保持较高的性接受能力,这与它们发情期的行为相似。此外,对雌性小鼠中 DRN-ERβ+细胞神经活动的检查显示,与发情当天相比,这些细胞在发情后的第二天对雄性的性接近反应更强烈,尽管接受行为有所下降。

研究人员进一步证实,DRN-ERβ+细胞向几个控制雌性小鼠接受行为的大脑区域发送神经元投射并改变其活动状态。

这项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源自 DRN-ERβ+细胞的神经回路是在发情周期中发情期末抑制接受行为的其中一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