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V:如何走出“老龄”困境,实现泛娱乐化

星期五下班闲来无事,于是约上三两好友出去吃饭。吃完饭后思考再三,决定去KTV一展歌喉。我们这的四线城市,没有太多顶级KTV,都是传统的“包厢+酒水套”模式,所以我们去了一个我们经常去的KTV去唱歌。期间唱到兴起,几人相互争夺上麦,不禁让我回想起了年轻时候一堆人在KTV娱乐到半夜的时候,而现在的我们,唱一首歌都要休息上几分钟,早已失去了当初的激情。

在我的记忆里,我最先接触是歌厅。小时候家里亲戚开了一个歌厅,我放假时候偶尔会进里面看看,记得那里面时常会放些盗版的《火箭炮》嗨曲,一堆人在舞池里面蹦来蹦去。但也有时候会有些人给DJ递纸条点歌,DJ一边播放光碟,一边拿着麦克风喊:“有请几号桌的某某先生/女士为大家演唱一首XX歌。“

后来随着KTV模式的逐渐兴起,舞厅、歌厅这些便被压的抬不起头。量贩式KTV的出现,更是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个稻草,从此舞厅、歌厅基本绝迹于江湖。KTV兴起的十多年来,KTV的顾客主力从60后,变成了现在的70后、80后。偶尔去KTV会看见90后,但是相对于70、80后的热衷,显然现在的KTV早已失去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当今社会,虽然传统KTV市场在借着各种方法想吸引90后、95后甚至00后人群加入进来,然而它老旧的产品形态已没办法满足年轻人了,现在年轻人的用户需求不仅仅是单纯的唱歌,而是互动性社交。比如现在流行的狼人杀、剧本杀、密室探险类的线下活动,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互动,游戏性只能排在第二位。线下互动与在社交软件上需要找话题不同,场景内的互动成了前提,把“尴尬”化解于无形之中,且这种社交的指向是同一场景内的任何人,它可以是一对多的状态。

现在的年轻人,不管是打网游、看直播、上社交软件,还是在线上唱歌,都是在以不同的形式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互联网APP的兴起,虽然扩大了他们社交面,但同时也限制了沟通的成本。如何提高沟通的效率,这是目前传统KTV所需要面对和满足的。

综合现代年轻群体的消费习惯,市面上不少新开的KTV开始寻求转型、改变,最为亮眼的便是派对轰趴式KTV。

派对轰趴式KTV为例,即将传统KTV配置全部优化升级,并在不同包厢内均配置不同的娱乐设备,例如台球桌、PS主机游戏、桌上足球、移动DJ台等,满足年轻人一站式玩乐需求。它已经不是传统的KTV了,而是一个集娱乐、餐饮等多种品类于一身的创意派对乐园。

时下,作为时代产物的KTV虽然仍是消费者唱歌、聚会的首选场所,但纵观国内市场,能够满足年轻消费者社交需求的新业态在不断涌现。逐渐失去年轻人的KTV,亟待打破陈规,根据市场变化重新定位自身,这样才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标签,重振行业。

作为一路看着KTV从无到有,从兴盛到衰落的人,我希望KTV可以涅槃重生,而不是成为时代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