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代摄影家 抓得住台湾的模样

何慧光的〈头灯队伍〉记录了早期妈祖出巡阵头前,由幼童组成的头灯队。(国家摄影文化中心提供)

不同世代摄影创作者记录下的瞬间,也往往是时代的印记。国家摄影文化中心台北馆近日《台湾的模样》展,便透过不同世代摄影家的眼睛,看见台湾社会的脉动。

国立台湾美术馆(国美馆)馆长梁永斐指出,摄影家可说是「台湾的眼睛」,岁月更迭,而影像纪录的影响力也越发茁壮。《台湾的模样》由导演、摄影家黄建亮策展,他也强调,影像纪录背后所诉说的,是不同世代创作者视觉的共同记忆,此次展出将静态的「摄影原作」与动态的「数位呈现」平行展示,试图交织台湾摄影的丰富多样。

老照片中可见过去台湾的老建筑,如1965年刘亦泉的〈邮局〉,以基隆邮局外观为主题,该邮局是由日本人近藤十郎设计,建筑物呈不对称形式,二战时受空袭毁损,直到1970年才拆除改建,刘亦泉采远距镜头表现出建筑物的广阔意象,也展示出当时有相当技术和设备,才能取得此景。

摄影家的眼睛也记录了台湾民间人文活动,何慧光于50至60年代所摄〈头灯队伍〉,可以看到早期妈祖出巡的阵头中,前锋由近百个大型灯笼构成的「头灯」,往往请较为廉价的男童扛灯托灯,这些灯笼和国小年纪的孩童身躯几乎同等大小,有些吃力的表行、有些混乱的行伍、绘有神兽或花奔图腾的灯笼,都成为早期热闹祭仪的要素。

参观《台湾的模样》展的摄影家谢春德也说:「照相机就像一个窗子,每个窗都是一个摄影家看世界的方式,是他所看见的那个时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