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9.7!叫板BBC!这部国宝级神作,每一帧都好绝
还记得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开头那段独一无二的倒计时吗?
二十四幕唯美又震撼的中国节气图景惊艳亮相,将开幕式当天的立春时节作为结点,以万象更新开启盛会,向世界展现中国式浪漫。
2016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入选世界非遗名录,节气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由新华社CNC推出、中国导演戴晓莲执导的纪录片《四季中国》,历时两年跨越全中国24个省区市,深入探索节气在这片华夏大地上的故事,一经播出便在B站收获9.7的高分。
跟随在中国居住了25年的英国主持人江森海的第一视角,我们将遍历大江南北,领略24段精彩的中国节气风物志。
01
四时佳兴,可与人同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民通过观察天文变化节律,探索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
时至今日,节气依然深刻影响着我国的传统农业生产,许多古老的民间风俗也在岁月中流传下来。
春季,在立春这一天,贵州石阡会举行一年一度的说春仪式。自唐朝李世民在当地封知春官以来,这项古老的非遗民俗活动延续至今。由村里最健硕的耕牛开启春季首次耕种,说春仪式进入重点环节。
当地的春官会准备好自制春帖和木制春牛,翻山越岭、挨家挨户说春,用唱词告知主人家新一年的农事安排,并送出美好祝福。主人家迎接完毕,也会慷慨解囊酬谢春官。
如今,为保护这一文化意义深重的习俗,当地政府还在石阡小学设立了说春传习班,以保护传承,后继有人。
夏季,江苏吴江盛泽镇会在小满时供奉蚕神,因为传说小满这一天,正是中国蚕神嫘祖的生日。盛泽镇作为中国四大绸都之一,其一个小镇的GDP足以匹敌国内一个大市,正是因为当地兴盛发展的丝绸业。
每年,盛泽会持续十天为蚕神演小满戏祝寿,同时也庆贺蚕茧丰收。当地人会用最细腻的蚕丝辅以真金丝,编织成华丽的织锦敬献给蚕神娘娘,虔诚地感恩她千百年来为桑蚕人家带来的繁荣。
秋季,在云南大理,处暑时节正是白族人采摘板蓝的最佳时期。将成熟的板蓝根茎叶放在松木缸中,与水和石灰进行浸泡、搅拌、发酵,形成蓝绿色溶液,待积沉蒸发成染泥。经过模具印刷、缝制扎花和秘方调配的12次浸染,白族人世代相传的扎染艺术便诞生了。
白色代表吉祥,蓝色象征纯朴和真挚,蓝白扎染意味着清清白白,光明磊落,如同苍山洱海怀抱下的天穹。在许多白族人眼中,大理的秋天是蓝色的,越来越多游客的到访,更让这抹美丽的蓝走出人们的记忆,焕发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
冬季,小雪时节的到来在雷山苗寨里,标志着盛会的开端。因为翌日,就是苗族人家专属的“春节”盛会——苗年节。
苗年盛典热闹非常,家家户户在这个时节开始制作准备腊肉香肠,迎接回乡的亲人。身着二三十斤银饰的苗族姑娘,纷纷手拉手唱起歌,汇成一片琳琅作响的银色海洋。
出嫁后回娘家的“姑妈”们喝完长达一公里的拦门酒,便能在团聚后一起打糍粑、跳芦笙、吃长桌宴,在热烈的气氛中庆贺新年。
二十四节气为指导中国农耕而诞生,但千百年来,它早已深深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众多传统民俗文化的发扬传承,更是与节气密不可分,融汇出丰富的文化力量,承载着对喜乐平安的长久期许。
02
一时一味,烟火人间
无论是年节庆贺还是四季变换,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食”总是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时节的变化,更是让一些时令限定的色香味,在人们的记忆中越发独特鲜明。
谷雨时节的来临,在湖南安化尤为重要。夜雨昼晴的气候极适合植物生长,而当六亿年前的冰碛岩中的养分随雨水渗入地下,便滋养出了当地最为珍贵的味道——谷雨茶。
当天采摘,当天制作,最正宗的谷雨茶香气四溢,每一道工序都需严格按照传统手工进行,24小时内紧锣密鼓的忙碌之后,才能真正品味到这份独一无二的茶香。这些稀有的手工茶叶几乎不对外销售,是本地人自留和待客的珍品。
立夏当天,是广西巴马举办插秧节的日子。这一天,人们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然后需要依据农耕节律,将新长成的水稻秧苗移植到水田里,以确保稻米丰收,正所谓“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
巴马长寿宴也是立夏庆典中的重要环节,人们取出在祭米仪式上受过祝福的大米,用天然植物榨汁染成,制成由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组成的五色米,作为长寿宴上的主食,祝愿大家健康长寿。
霜降对于陕西富平的人们来说,同样也是个忙碌的信号。霜降时的鲜柿,是制作富平柿饼的唯一原料。这个时候的柿子的硬度甜度正处于最佳状态,削皮吊晒后,红彤彤的柿子在昼夜的冷热转换中逐渐风干。
干燥四到五天,待柿子内部变软,就轮到“柿子按摩师”出场了。专业的柿饼加工人员会进行捏饼,给柿子来一场轻柔的“马杀鸡”,捏散果肉来加速蒸发,积累糖分。
手工捏成“合儿饼”的样式后,金红色的柿饼在铺满柿皮的罐中结出厚厚的洁白糖霜,华丽变身为柔软的传统甜品,带着这份诞生于霜降的甜蜜发往五湖四海。
冬至,被古人认为是下一个循环的起点,因此古代皇帝会选择在冬至祭天。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陕西西安,被认为是最早制定冬至节的地方。如今,冬至吃饺子,几乎已经成了当代中国人的共识(Em......南方的朋友们吃汤圆?哈哈哈哈哈)。
据说,在千百年前的冬至那天,正是神医张仲景以羊肉、辣椒和数味药材为馅,制成饺子汤分发下去,治好了村民们冻伤的耳朵,从此才有了“冬至吃饺子,不会冻耳朵”的说法。
中国最早供应饺子宴的饭店,正坐落在西安城内。三百多种样式和口味,共同组成一桌精美绝伦的饺子宴,这些结合了不同时令原料的饺子,不仅营养丰富,还融入了中华传统养生文化,是这家百年老店火爆至今的底气。
节气的变换为民间美食的发展注入灵魂基底,共同演绎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其中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心灵的触动,在色香味中感受岁月的厚重和自然的韵律。
03
四季有时,好景常在
时光流转,四季更迭,每一次轮回都见证着时代的发展,也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成长与蜕变。
对四川都江堰而言,春季的雨水时节与它渊源深远。雨水充沛、气候湿润,当地蓬勃生长的竹林,让它成为了大熊猫的故乡,声名远扬。此时正是鲜嫩的雨后春笋,更是本地人饭桌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但在古时,大量的雨水却是引发当地水患洪涝的始作俑者,直到水利工程奇迹——都江堰的建成。它始终顺应时节的转变,保持着严格的岁修制度。利用地形定时泄洪、引导春灌,让雨水成为了今天的天府之国最核心的富庶之源。
浙江杭州,小暑将至的西湖边早已游人如织。荷花是小暑节气的花神,它的盛放,标志着西湖旅游的高峰期来临。每天有近十万游客来到西湖,在烈日的浓荫下感受湖风,游船赏荷。
一杯清淡微苦的莲心茶,能够排解暑气的浮躁。画荷、插花、品茶,这样一种慢且富足的生活,自杭州作为宋朝都城以来,便一路延续,逐渐在当地产生了许多和谐宁静的艺术形式。心静自然凉的休闲理念,在此后的无数个夏日里静静沉淀。
“日光夜色两均长,秋分时节加紧忙”,这话即使在满是大漠戈壁的甘肃敦煌,也并不例外。不同于当地灿烂无比的文化遗产,敦煌的地理环境相当恶劣。但热量足降水少的特性,却让这里成了最适合棉花生长的理想基地。
人们因地制宜,将抗盐抗旱的棉花种在了周边缺水的盐碱地带。当秋分来临,其他地区的人们收获粮食蔬果,敦煌的人们则从干涸龟裂的土地上采摘大量饱满轻盈的棉球,一如那些坚守在此顽强生存的人们。
曾经在同一片沙漠走过丝绸之路的骆驼,如今和棉花一样,成了当地发展致富的一员,干起了景区代步。而古老的文明穿越千年,因沙漠中生命的力量亘古不息。
大雪,象征着仲冬时节的开始。此时,在黑龙江雪乡的双峰林场,有着全中国最厚的积雪。2013年中国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这片白茫茫的林海雪原曾与当地骤然失业的伐木工人一起,短暂地陷入了沉寂。不过好在,独特的气候下,人们很快发现了新的出路。
短短几年,拥有童话般雪景的雪乡快速发展,从艰苦的伐木产业,变为国内热门的冬季生态旅游胜地。许多当年林场停伐后的失业工人,纷纷开始在景区再就业。
管理场地,经营小企业,亦或是饲养麋鹿在寒冬运送民宿所需物资,人们重拾奔头,带着一如既往的热情坦荡,在冰天雪地里创造出新的金山银山。“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也得以在这片寒冷的雪原长久存续。
二十四节气作为自然的节律,在四季变迁中,与时代进步的脉搏同频共振。它流淌在华夏大地上,与我们的民俗传统交相辉映,同我们的饮食风味相融相生,共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中华儿女走过冉冉光阴。
无数个春去秋来中,正是世世代代中国人对四季的细腻感知,让我们用智慧,创造出了与自然对话共生的“奇迹”。文化的力量,也因此在千年传承中永恒不朽。
参考资料:纪录片《四季中国》(全文图片均来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