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芳玉/【花检公审幼童】当孩子被欺负时,爸妈能怎么做?

▲当孩子学校遇到疑似霸凌行为,家长冲进学校找对方理论,不仅无法解决问题,也剥夺孩子学习独立自主。(图/CFP)

近日报导检察官因认为女儿幼儿园疑似遭到排挤,私带警进幼儿园公审花莲地检署以妨害自由、恐吓等罪嫌起诉,引起哗然。

这则新闻引起关注的是检察官滥权,连法务部蔡清祥都特别召开记者会,以「痛心、遗憾、不齿」等严重字眼痛斥该检察官的行径

然而爸妈爱子心切,不理性地冲进校内对其他孩子公审或言语暴力攻击的事件,屡见不鲜,只是情节轻重,及家长因职位身分等不同优势,所擅长使用的方式不同而已。

任意搜寻新闻报导,就可窥见这情形的「普及率」,诸如2010年台南某国小,有名学生母亲为女儿出气,竟走进国小篮球场,对着一名小三男童痛甩两个巴掌,男童恐惧双手合十苦苦哀求别再打,但该名家长继续连甩3个巴掌;2016年台北市某国中,一位家长认为女儿被欺负,在校园走廊上痛殴一名国三男同学;同年,高雄市某大学,一名陈姓家长因19岁孩子在校内与同学口角,为替儿子出气,竟率众到校园围殴该同学。

我相信不仅新闻,许多父母或多或少都曾耳闻孩子转述班上发生相类事件。虽说「爱子心切」,然而这真的是「为了孩子」,因而引发的冲突事件吗?还是父母个人议题?简单说,父母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己?

亲职专家孙明仪认为:「有时父母因孩子在校发生的事,引发自己的议题。例如父母曾经或正在经历被排挤、孤立或被贬抑等情形而抑郁不平,因孩子的相类情境诱发父母的情绪,因而有非理性的处理。」

但父母听到孩子在校被欺负,总是心疼和担心,父母该如何处理?

当我们澄清自己正在处理的是「谁」的问题后,再进一步处理「孩子」的困难。孙明仪说:「可以理解父母保护孩子的焦虑,但建议父母放下自己的情绪,先搜集孩子的资讯,有时孩子表达被欺负,我们必须先理解孩子所谓的欺负是甚么意思,往往我们对事件的记忆点是情绪,而不是整个事件的真正原委。」她说,父母要有能力引导孩子「循序渐进」的处理事情,教导孩子「去情绪性」的记录事实经过。例如曾因为该事件做了多少的努力:写信告诉那位同学自己的不舒服?或其他沟通方式,或因而告知老师在班上遭到言语攻击的情形?

如果父母冲进学校找老师理论,或直接介入孩子与其他同学的关系,这是剥夺孩子学习处理关系、沟通及独立自主的能力。她说:「这是一个很吊诡的情形,我们经常指责孩子不够独立自主,但往往在孩子可以学习独立自主的时候,却没有给他们空间机会去学习。」

我想以暴制暴、扁平化、僵化的处理模式,都不会是我们希望孩子学习处理关系与冲突的思维,那么身为父母的我们,不妨也多一点觉察与思考,究竟我们教了甚么给孩子、又剥夺了多少孩子学习的机会与空间?(本文转载自苹果日报》)

好文推荐

赖芳玉/当年社会运动者也来到中年时

赖芳玉/孩子,你为什么这么做?

赖芳玉/父母可以帮孩子洗澡到几岁

●赖芳玉,律州联合法律事务所律师妇女权益促进发展基金会董事、现代妇女基金会董事、行政院性别平等处委员、立法院性别平等委员会委员、外交部诉愿委员会委员。以上言论不代表本公司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