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祥蔚》公视国际化 参考YouTube

公视将在明年1月1日于网路成立国际英文影音平台,但却被公视董事爆料该计划未经公视董事会审议,恐危害公视制播节目独立性。(本报资料照)

文化部「委托」公共电视成立国际频道一事,引发许多讨论,有三个面向值得分析。

首先,其实对于公共媒体的管理,世界各先进国家早有共识,就是要维持「一臂之距」。就此而言,政府对公视不是什么都不能讲,而是不宜直接下达命令,以免把公共媒体变成政府媒体。公视是公共媒体,当然应该摆脱来自政治与商业的压力。民选政府既代表了一定的公共性,同时又是政治中心,具有双重性。因此最好的方法或许是政府促成公众讨论,让公视董事会去倾听来自公共领域的声音。

其次,如果公视内容可以符合公共领域的期待,同时也能让世界看见台湾,何乐而不为?当然,公共性不等于国际性,更不能变成政府的国际宣传平台。

最后,如果想让世界看见台湾,除了公共性与国际性,还要兼顾科技性。传统的卫星频道,未必符合当代的媒体使用习惯。政府如果有心促成公共媒体的国际化,应该更贴近使用者习惯的最新科技。

全世界最多人使用的网路影音平台YouTube,或许提供了一个兼具公共性、国际性与科技性的参考范例。YouTube平台开放让所有人都可以上传内容,几乎做到人人平等,颇符合公共领域的精神。当然,YouTube本质上仍然是全球化的商业平台,不会是公共媒体。

现在全世界最盛行的影音平台就是网路平台。民进党政府一直忧心对岸OTT TV平台来台,会对民众产生洗脑效果。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因为观看对岸的影视节目而受到影响,台湾观看对岸节目已数十年,事实证明没有什么洗脑效果。倒是政府如果有心减少民众观看对岸的OTT TV,更可以扶持本土OTT TV平台。台湾本土的OTT TV平台不少,公视前几年也推出OTT平台「公视+」。在「公视+」的公共媒体基础上,加强国际化也是一个可行的方向。

国际宣传媒体,包括传统的短波与卫星频道都已逐渐式微,至今未见成功普及的新案例。全世界砸大钱经营全球媒体平台,目前居于领先地位的主要都是商业媒体,天价拍戏,一集上千万甚至上亿。台湾如果真的可以推出兼具公共性、国际性与科技性的新媒体,当可为本土媒体产业注入活水,也会受到全世界的高度肯定。

(作者为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广播电视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