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总统心中的中华民国

(图/本报系资料照)

在中华民国113年国庆晚会上,赖清德总统发表了关于国家认同的演说,言辞直白,似乎对当前台湾社会中的认同分歧感触颇深。这番话既强调了中华民国在台湾「落地生根」75年的历史,也试图划清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的界限,让人不禁思索:赖总统这样的呼吁,究竟是对某些政治人物和民众的不满,还是他认为社会上存在对于中华民国意义的无知?

在总统的演说中,特别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非中华民国的「祖国」,而是有些大陆75岁以上的老年人可能仍对中华民国怀有祖国的情感。这一言论表面看来是在重申台湾的独立性,但背后透露出的却是他对于国家认同问题的深刻焦虑。赖总统似乎怀疑,挥舞中华民国国旗、参加国庆活动的台湾民众,是否真的认同在台湾的中华民国现况,不理解当前政府所推动的台湾本土化议程。对于积极希望建立「台湾共和国」的政治人物,看到立法院韩国瑜院长等蓝营政治人物,大声强调要爱中华民国,参与国庆晚会的民众也手摇旗帜表达爱国之情,内心或许感到矛盾。

民进党长期以来推动台湾本土化与台湾独立,但面对现实,并未修改宪法更改国号,这并非不想,而是「不敢」。两岸局势的敏感性,使得民进党政府只能在模糊的「现状维持」下小心行事,透过教育和传播管道,逐步削弱中华民国的历史元素,试图将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的联系彻底断开。

然而,这样的策略究竟是出于对台湾未来的愿景,还是为了区分支持的群体来稳固政权?追求台独的政治人物,试图在中华民国的保护伞下动摇台湾社会的国家认同,这样的操作可以确保支持者因为意识形态或历史仇恨,绝对不会将选票投给对方。但是,这也导致上任之后,绿营的政治人物必须继续强势处理两岸问题,强调北京对台湾的威胁与压力,以此来维持抗中印象,然而,这种诉诸恐惧与敌对情绪的做法,真的符合台湾利益吗?

最近,政府支持拍摄的影集《零日攻击》,因为华尔街日报报导而引起西方社会对台湾防卫问题的讨论。透过对影片的报导,传递给西方一个讯息:台湾民众已逐渐意识到两岸战争的威胁,并开始准备应对。然而,这样的国际宣传,是否真实反映了台湾内部的情绪?根据多项民调,在没有战争发生的情况下,台湾民众过半愿意支持独立,但如果这会引发战争,支持率便骤降到三成或是更低。这说明,台湾民众追求和平的愿望远远超过独立的理想。

执政党的外宣策略或许成功地塑造了台湾「抗中保台」的形象,赢得了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支持,让台湾看起来像是民主阵营中的先锋。然而,国际支持的背后,台湾真的做好了成为「先锋」的准备?根据国防部的最新数据,志愿役士官兵人数持续下降,基层军事人员的巨大压力与不满难道不应该被重视?台湾要承担起西方期待对抗北京的重任,难道只取决人民够不够爱台湾?

事实上,政治人物不应怀疑不同立场的民众是否一样爱台湾,反而应该理解民众对战争与两岸关系紧张的不安。政治人物的责任不仅是推动意识形态,更是确保国家稳定、两岸和平。这需要一种更务实的态度,而非单纯依赖宣传与煽动情绪。如果赖清德总统真正认同中华民国,并对民主体制有信心,在强调中华民国与中国大陆不同的同时,应该根据宪法,思考如何基于中华民国的认同替两岸找到对话基础,而不仅是想从宪法中寻找对抗的依据。

过去的113年,中华民国在台湾经历了无数风雨,无论是退出联合国、中美断交,还是国际社会的孤立,全台上下总是团结一致,共度难关。如今,台湾仍然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赖清德总统打算在压力下,带领国家走出一条和平稳定的道路,还是诉诸民意、强化意识形态的对立,台湾是否会更接近两岸摊牌时刻,就看赖清德总统心中的中华民国跟台湾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义了!(作者为美国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