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得出門、交朋友?自以為「獨享孤寂」?晚年生活不要再這樣做

人类生来不是为了要过孤独的生活,说话、触摸,与他人产生关联,是我们幸福的要素。 图/freepik

生命功课四.不要「独享孤寂」、走进社会

我很喜欢约翰.罗伊(John Rowe,医学博士)和罗伯.康恩(Robert Kahn,美国心理学家)在《活力久久》(Successful Aging)中的一段话:

但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的社交关系也跟着大大不同。有些人直到生命结束前,仍嵌于稳定的社交支援网络;有些人设法以新的社交连结,取代他们已经失去的重要关系;还有些人无法从失去中恢复,只能暗自承受孤独寂寞。

研究显示社交连结性(social connectedness)——有意义的角色和令人满意的关系——与身心健康息息相关。一项名为「阿拉米达县研究」(Alameda County Study)的著名研究调查发现,即使考虑到社会阶级和健康状态等因素,缺乏社会连结便可预期长者的死亡。

其他研究则发现,社交孤立和寂寞的长者容易出现健康问题,而且较不可能从事有益健康的行为。社会科学家们甚少对一件事的看法如此一致,但在这里他们英雄所见略同:多多扮演社会角色,积极参与社交支援网络,都能促进晚年生活的健康和愉悦。

所以,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人们于步入中年之初,可能难以继续投入人际关系和生产性的角色。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会经历数次关键的过渡时期——退休、失去挚爱、离开待了大半辈子熟悉的地方,这都让我们更难建立及维持关系。守寡也是一个问题,六十五岁以上的女性,有半数都是孀居。家庭结构也变了,独居女性的比例大幅攀升(从一九六○年的二四%左右,到今天的四○%上下)。

专家们既证明了与他人保持联系的重要性,也明白表示这件事知易行难。楚蒂.休弗纳非常希望自己八十七岁仍能保持活跃,但问题是,她发现愈来愈难找到有意愿的社交伴侣,因为她的朋友不是搬走就是已经过世。

「我喜爱戏剧,也喜爱爵士和歌舞表演。我有很多兴趣,喜欢做很多事情,只是——我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足够的人选,在我空闲时陪我做这些事。我喜欢到外面吃晚餐,我喜欢跳舞。我和一些不同的朋友做这些事,还参加了话剧社,但人就是不够。我有一些朋友,但大家都很忙。你知道的,我退休了,我随时都可以做任何事情。」

七十七岁的厄夫.康托比楚蒂年轻且已婚,但他也觉得自己与外界脱节,有时感到孤单。在厄夫的例子里,人生的过渡时期使孤独变本加厉。他和妻子决定离开纽约市,搬到新英格兰郊区。他们搬家是为了离孩子和孙子近一些,但厄夫却觉得格格不入:「我住纽约住了一辈子,两地根本天差地别,这里总让人觉得很难融入。」

退休让他的社会连结更加薄弱:「六十几岁时,我发现自己多多少少与人群脱节了,不知道该如何打发自己有限的时间。」但厄夫知道,重新回到人群、寻求连结对他很重要。「我这个年纪的人必须和其他人维持关系。我们很容易沉溺在自己的舒适区。」

专家们有个共识——从六十岁左右开始,每个人都要注意愈趋孤独的可能性,采取与人群保持联系的步骤。妮可.安布里兹热中于许多活动,那是刻意的决定,她针对老化的建议也是以此为基础:

要保持投入,专家们一致推荐两个策略。你可以自行使用,并且和父母或祖父母分享。以下就是如何在年老后创造并保持联系的秘诀。

秘诀一:好奇心让你活着!善用学习机会

对你身边的世界保持兴趣;深入学习你感到好奇的事情,能刺激你的心灵。学习机会也具有社交利益,例如认识新的人,和亲友有话题可聊,还能与他人分享知识。现在有许多长者正在上电脑课,以期脱离「电脑文盲」的行列,便于和他人联系。

他们会使用电子邮件,加入网路支援团体,参与聊天室或留言板。几乎每天都有为长者架设的新网站,促进有关健康、人际关系及退休等资讯的交流。大学和长青中心(senior centers,编按:为协助社区长者就近学习,二○二三年教育部已在全台各地设置超过三百个「乐龄学习中心」)也为长者们,提供了许多进修教育的选择。

一位专家特别对我提到这点。阿诺.史瓦兹个头娇小,戴着厚重眼镜,需要靠助步器才能走动。我在纽约一家长青中心的餐厅采访他。乍看之下,阿诺颇为虚弱,但他却有一种淘气的特质——显而易见的特质(「我喜欢四处胡闹,」他告诉我:「我在这里很受欢迎呢!」)。

旁人很容易忘记他已经高龄九十五了。阿诺是希特勒统治德国时的难民;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带着淡淡的德国腔。他的婚姻幸福,有一个儿子。虽然生理受限,但他仍会开车。阿诺和他的妻子两人住在自己家里。我问阿诺长保快乐的秘密。

「我会说,帮助我的是好奇心。我一直对人、形形色色的人深感兴趣。我会和德国纳粹党人、共产党员,和犹太复国主义者(Zionists)说话。我的好奇心丰富了我的生命,像电脑就是一个好例子。那时我已经快九十岁了,原本不想碰电脑的,但后来它挑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不想在没有学会电脑前死去。所以如果有人问我,就算年事已高,我也会说,去弄部电脑吧——但如果你有个能教你的孙子,事情会变得容易许多!」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阿诺对于认识他人的兴趣以及发展新关系的热忱,一直绽放光芒。他对我的生平和我的工作也有很多问题想问。结束访谈时,他露出诡秘一笑,对我说:「这场采访有一点让我深感遗憾——我没办法贯彻我的意志,开始采访你。我很想看看你会做何反应。下一次换我问你问题!」

秘诀二:有意识地设定保持联系的目标

专家们建议我们要设定明确的目标。比方说,人们可以找出社区里哪些地方有提供他们过去喜欢的活动。另外,许多维持庞大社交网络的专家,都是刻意这么做的,他们为自己规画行程,这样就不会脱离人群了。

艾波.史腾在丈夫过世后,刻意营造更积极的社交生活,她也建议其他人应该这么做。

我已经了解,生命中有人陪伴是多么重要。我也试着规画生活,以便每天都能见到某个人。我学会在事前计划,这是先生还在世时我从来不会做的事。以前我们喜欢把周末空下来,两个人出去走走。现在我不喜欢这样,所以如果到了星期三,我看到周末还一片空白,我就会设法填满它,或者至少找点事情做,我知道那对我十分重要。

同样地,珊蒂.哈金斯曾经担心自己太过离群索居,所以决定采取行动。

我一个人住。我有两个小孩,一个住在乔治亚(Georgia),一个住在德州(Texas),所以我成了独居老人。我们常聊天,但我知道自己必须出门和人们闲聊,所以我给自己定下一个方针:接受每一个邀请。无论是什么样的邀请,只要说「好、好、好」就对了。我想不想出去并不重要,我会说:「好,我一定去。」

专家们坦承,保持联系是一大挑战,而避免孤独需要的是积极,甚至是独断的方法。亨利.大卫坚称,融入社群是可以学习、也必须学习的事:

类似这种有意识、有计划,与老朋友保持联系,以及建立新友谊的努力,不只是专家们这种年龄层可以采取的策略。他们建议,每个人都应该体认我们的社交网络可能会在中年萎缩,因此不妨采取这类保持联系的步骤。要持续融入人群,他们推荐一个重要的方法——保持客观和接受学习机会。同样重要的是,积极保持联系,维系老交情并建立新友谊。

《如果人生重启》。 图/商业周刊 出版

本文摘自《如果人生重启:1000位人生专家教我的生命功课,那些不做会后悔的事》,2023/06/15 商业周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