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研究会三幕话剧《茶馆》诞生记:非专业演员挑战经典丨揭秘

8月,由北京市老舍研究会精心筹备,集结该会众多戏剧爱好者和专业导演团队排演的老舍作品《茶馆》三幕话剧,在南阳·共享际剧场成功首演。此次演出不仅是对经典话剧《茶馆》的一次创新演绎,也是该剧首演以来,首次由非专业演出团体挑战完整的三幕剧作并呈现于舞台之上。时隔三个月之后,11月20日-21日,话剧《茶馆》将再度登台南阳·共享际剧场。

老舍研究会版《茶馆》海报。

《茶馆》作为文学巨匠老舍先生的不朽之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始终拥有着里程碑式的地位,被誉为 “一部茶馆,半部中国话剧发展史”。为力图保留原作原汁原味的戏剧表达与表演风格,北京市老舍研究会排演的话剧《茶馆》(以下简称,研究会版《茶馆》)特别邀请原北京人艺著名演员、导演杨立新担任艺术顾问,北京人艺一级灯光设计师方义以及青年导演陈卉儿担任艺术指导。演员则是由退休的一众全聚德特级厨师,知名企业高管,知名画家等来自各行各业的老舍研究会会员共同组成。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非专业演员将这部经典作品搬上舞台并成功完成演出,不仅是对老舍先生作品的全新诠释,更是对不同行业人士艺术追求和跨界合作的生动体现。新京报采访本剧主创及演员,深入挖掘并还原研究会版《茶馆》的诞生过程,揭秘这群非专业演员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老舍先生经典之作重新搬上百姓的舞台。

研究会版《茶馆》剧照。

缘起《天下第一楼》

在研究会版《茶馆》诞生前,早在2008年,北京市老舍研究会党支部书记兼常务副会长,时任全聚德和平门烤鸭店党委书记曹忆南便提出了要排演话剧和平门店版的《天下第一楼》的想法。消息一出,全店员工议论纷纷:“老掌柜”这是不务正业。当时只有曹忆南自己的内心坚定地认为,“总有一天大家能理解排演《天下第一楼》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他的良苦用心。”

或许从2008年《天下第一楼》开始排演的那一刻起,那些常年站在烤炉旁的烤鸭师傅、掌管后厨的特级厨师、或如剧中“堂头”的大堂经理等,谁都没想过自己会因《天下第一楼》这部戏在未来的某一天登上专业舞台,甚至就连当时被剧院派到店里协助指导排练的灯光师方义,都觉得这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忆昔当年,方义笑谈,自己对于当时的任务并没有信心,毕竟在他心中《天下第一楼》是人艺的经典,至今无人超越。但在目睹了这些兢兢业业全聚德员工每天在繁杂的工作之余,还能认认真真地投入排练过后,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干着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2008年8月,职工版话剧《天下第一楼》在和平门店金色大厅举行了试演。2014年,全聚德建店150周年,也是北京全聚德和平门店建店35周年之际,这部精心“烤制”了六年之久的作品,终登国家话剧院的舞台。曹忆南回忆说,当时他在看《天下第一楼》时,已不再关注剧情与表演,而是演员的谢幕。“那时我和剧中的几位演员都已临近退休,自己职业生涯也已行将谢幕,我们约好退休以后一起闲话家常,品品小酒,演演话剧。”而也正是这句话,为研究会版《茶馆》日后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从排一幕到三幕,“熟悉”中重拾信心

2019年,为“纪念老舍诞辰120周年”,老舍研究会排演了话剧《茶馆》第一幕,并于2020年老舍先生诞辰121岁生日的前一天成功上演。在职工版话剧《天下第一楼》中,张立昌、任永安、李克威、刘为国这四位全聚德的老员工,分别塑造了堂头“常贵”、二掌柜“王子西”、大少爷“唐茂昌”和“大执事”。多年之后,四位昔日的工作伙伴因戏剧再度聚首,共同参演了《茶馆》,在剧中分别饰演了“王利发”“刘麻子”“唐铁嘴”以及“庞太监”这四个角色。随着《茶馆》在当年老舍先生纪念活动中的成功演出,又让众人重新点燃了表演的热情。

去年,老舍研究会党支部书记兼常务副会长曹忆南希望能够在之前取得的成果基础上,继续推进《茶馆》的排演工作,并且要完整地演出三幕全本。这一想法,无论对该剧艺术指导方义,还是研究会这些非专业出身的演员而言,都是一项极大的挑战。方义坦言,虽然最初接手之时,自己的确没有足够的把握与坚定的信心,但作为在北京人艺工作近四十年的演职人员,他曾多次参演《茶馆》的演出,“第一幕我曾在台上坐着,第二幕我曾两次上场,第三幕我上场过一次。”谈及这些经历,方义无疑是研究会里,距离《茶馆》这部作品最近的人。

排练现场。

四年前,方义接下《茶馆》第一幕艺术指导的任务,凭借的是多年来在日常工作中对剧目的熟悉。如今为了保证第二、三幕的顺利排演,方义不得不重拾旧作认真“复习”。即使在家中吃饭时,也循环播放着《茶馆》的演出视频,即使不看也要听着台词。方义坦言,“《天下第一楼》中所有人的台词我之所以烂熟于心,得益于我跟着这部剧目演出了四百多场,早已不是机械记忆,而是深入骨髓的理解和熟悉。”也正是在这样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的推动下,去年10月,《茶馆》剧组成立,今年2月26日开始排练。

“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不惧艰辛迎难而上

在正式进入排练阶段之后,《茶馆》的排练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正如北京市老舍研究会秘书长陈志宏所言,这部戏在8月之前,剧组可谓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作为一个非专业的演出团体,不仅要面临着没有固定排练场地“打游击”的困难,同时还要应对演员吃饭、服化道等多方面的巨大资金压力。为了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秘书长陈志宏可谓使尽浑身解数,竭尽所能地动用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尽可能地调动所有可用的联系和资源,最终将这部作品推上了南阳·共享际的舞台。“我们的日常餐标大概是20-30元的盒饭,但只提供午餐,不提供晚餐。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排练过程中大家依旧其乐融融,毫无怨言。演员老师们不仅没有任何的演出酬劳,他们还时常把自己家里的物品奉献出来,供剧组排练演出使用,非常令我动容。”

排练现场。

陈志宏介绍,今年北京市老舍研究会完成了两件重要的工作,第一件大事是在人文版《老舍文集》基础上加工、增补后,完成了《老舍全集》的编纂工作;第二件大事便是推出了三幕话剧《茶馆》。陈志宏表示,“老舍研究会的使命就是通过研究老舍先生的文学著作,或演绎其经典戏剧作品,来传承和弘扬先生的精神遗产。我们致力于让社会各界共同见证研究会近年来在研究和创作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进步。正是这些成果赋予了我无比的勇气和信念,即使面对资金短缺的现实,我也坚信,我们有能力把这项工作做好。”

演员初体验,享受谢幕时观众的掌声

话剧《茶馆》全剧共有78个角色,其中有姓名或绰号的则有59个,鉴于这样一个庞大的角色阵容,许多演员需要分别在剧中扮演两到三个不同的角色。画家成勤芝便是其中之一,她在饰演“小丁宝”的同时,还出演过“卖福音书的人”与庞太监的书童“小牛”两个角色。在成勤芝看来,自己的主业是绘画,平日很少参与社交活动。演话剧是一个需要团队协作的工作,为了让作品受到观众的喜爱,无论扮演的角色大小,她都坚持不断超越自己,力求在演技上有所突破和提升。“当我们上台的那一刻,身边的每个人都在不断地鼓励着我。走下台后,大家也都在互相提醒对方,台上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尽管成勤芝之前从未想过参演话剧,但每当演出结束,大幕拉开那一瞬间,观众的认可和热烈掌声都让她享受其中。

研究会版《茶馆》剧照。

李沫和孟宇明,这两位知名的画家,同时也是《茶馆》中秦二爷和常四爷的扮演者。为了深入理解并演绎好秦二爷这个角色,李沫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不仅反复阅读剧本,研究相关资料,还观看了多个版本《茶馆》中秦二爷的表演,以此来把握角色的情感和动机。他觉得,演员在模仿角色的过程中,需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表演风格,逐步跳出角色的限制,进行创造性的表演。尽管秦二爷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演员们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但可以通过研究历史和体验生活来接近角色的内心世界。“作为一名画家,我更需要跳出原有的专业环境,拓宽视野,用丰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来塑造角色。”

去年退休的画家孟宇明,虽然从未登上过舞台,却勇敢地接下了《茶馆》中“三老”之一的常四爷角色。面对这个挑战,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理解角色。方义导演特别叮嘱他学习2005版话剧《茶馆》中,濮存昕所饰演的常四爷的表演节奏,孟宇明不仅观看了视频,还深入研究了电影和电视剧版本。尽管台词记忆对他来说是个大挑战,但他意识到,表演不仅仅是记住台词,更是理解和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故事。

“我们共同完成了一件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在话剧《茶馆》中,张立昌、李克威和任永安分别饰演了“王掌柜”“唐铁嘴”和“刘麻子”,他们都有当年职工版《天下第一楼》的舞台表演经验。作为《茶馆》的核心人物,张立昌在扮演王利发后,深深体会到了生意人的辛酸。张立昌认为,王利发遵循传统,以说好话、多请安的方式来赢得顾客的喜爱,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和社会变迁,他经历了茶馆被争夺,与各种社会人士打交道的过程,深刻体会到了社会的复杂性。在演出过程中,张立昌深刻体会到了王利发圆滑的一面,但他认为这是生意人的常态,演员需要展现出这种气质。“老一辈演员如于是之、郑榕等能够将角色刻画得栩栩如生,是因为他们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对人物心理有更深的理解。相比之下,我们这代人可能因为离那个时代较远,对角色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老舍先生的作品之所以深受欢迎,是因为它们深刻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触动了人们的心弦。作为演员,我们也应该努力去理解并贴近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以便更准确地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故事。”

研究会版《茶馆》剧照。

与张立昌饰演的壮年到老年的王利发角色变化相比,任永安饰演的刘麻子和李克威饰演的唐铁嘴这两个角色则是从“大到小”三个不同的年龄段进行演绎。对于任永安和李克威这样已六十岁以上的演员来说,演好第三幕二十多岁的角色,确实需要下工夫。任永安表示,在刘麻子的表演中,三幕人物年龄的不同变化,需要演员展现出不同的表演层次。特别是第二幕中当刘麻子从茶馆里被拉出去当街砍头那段戏,那一时刻表演者应该表现出真实的恐惧和绝望。任永安认为,一个成功的演出背后离不开团队的共同协作。在《茶馆》这部剧中,每个角色都至关重要,即使是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精彩表现。每一场大戏都依赖于这些小人物的生动刻画,因此每个演员都面临着挑战和成长的过程。

如今北京西城区新街口以南小杨家胡同8号,便是老舍先生的出生地。巧合的是,剧中唐铁嘴的扮演者李克威,儿时则家住小杨家胡同10号,从这里可以看作是他与老舍先生之间的一个有趣联系。李克威认为,通过这一年来的排练演出,他发现《茶馆》这个集体给了自己一种非常温暖的感觉。尽管每个人的性格各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集体从负责人、导演到所有演职人员,都让李克威感到越来越亲近。在上一次演出中,李克威意外地遗漏了一段关键台词,这让他深感自责和失落。“尽管我平时因性格内向,与大家交流不多,但那次表演失误让我深感内疚。事后,许多老师私下发信息,都在用各自不一样的方式安慰我,让我非常感动。”

研究会版《茶馆》剧照。

在复排艺术指导、青年导演陈卉儿看来,研究会版《茶馆》的优势在于各位演员都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刻的阅历。特别是8月的首演令陈卉儿深受感动。“在观看第三幕的时候,三位老人共同在台上撒起纸钱的那一瞬间深深触动了我。我感觉三位老师的表演,已经超越了演员身份,他们所传达出的人生感悟和情感深度。从那一刻起,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我们这一版《茶馆》的深远意义和独特魅力。”

研究会版《茶馆》剧照。

众人回忆,在研究会版《茶馆》首演谢幕时,当演员请出复排艺术指导方义的那一刻,他们都看到了他红润的眼眶。方义表示,“在演出结束,向观众鞠躬致谢后,我再转身向所有演员鞠躬时,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当时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激动,更是深深的感动。我心中涌现的是这些年与大家为了将《茶馆》搬上舞台,共同经历的种种艰辛。真的想对他们说,我们共同完成了一件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新京报记者 刘臻

编辑 徐美琳

校对 陈荻雁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刘臻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