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震惊了,中国人将大模型应用玩出了花?

虽然2024年被称为“大模型应用元年”,但是在全球范围内大模型应用似乎仍然很遥远。

在中国就不一样了,就像德国人永远想不到中国人拿啤酒炒菜、美国人永远想不到中国人拿他们搞不定的超导材料做烟花爆竹一样,你永远想象不到,依仗中国人的智慧,他们会把大模型用在什么地方。

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曾经有过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叫做“作者已死”。他的意思是,作品在完成之际,作者就已经死亡,剩下的解读、发挥工作,就是读者的权利了。这句话放在大模型应用领域再合适不过。

近日,日本某电视台播放了一个纪录片,是关于中国大兴东方时尚驾校的采访纪实。这个纪录片不是感叹这个驾校规模有多大,而是被整个驾校应用大模型教学震惊了。

日本纪录片记者发现,在驾校的理论课堂中,所有的学员都在使用VR眼镜,并接受AI大模型的指导学习,而用真车教学过去常常需要一辆车配一名教练,并且学员需要轮流上车学习,但是在虚拟教室里这些流程完全被颠覆了,学员在相同的时间内练习时长是原先的2倍以上,而且这样的虚拟教室在北京有20多处,有的甚至就在街道边上,驾校学员下班或放学后就能在公司、家门口学习。

日本纪录片记者还发现,学员结束模拟器训练后便开始进行真实道路教学,实际上真车教学也是由AI大模型指导的,譬如指导初学者倒车入库时,通过影音的形式随着每个动作解说诀窍或要点,AI大模型会根据学员的驾驶动作判断熟练度并作出针对性的指导,一旦熟练就减少提示或介入次数等,按照学员水平的变化调整教学方式。并且AI大模型还会预测车辆的行进路线,察觉存在危险时就会刹住车子防止事故发生,经过数十万人的教学后AI变得越来越聪明。

据学校管理层介绍,引进AI大模型的最大目的是提升教学质量,真人教学的情况下教练的能力难免会参差不齐,最关键的是AI大模型比真教练态度还要好,永远不会出现因为学员学习能力差而发火的情况。原先该驾校驾考的平均通过率约70%,目前已经突破85%。更为关键的是,该驾校员工数量最多时有4000多名将近5000名,如今是2000余人已削减过半,生产效率却提高了50%左右。

日本记者在采访结束后,十分感叹地说了一句:“难道这就是未来吗?”

中国人的吃和历史学怎少得了大模型?

有研究机构指出,中国是AI大模型应用落地的最好土壤,而中国人也确实将AI大模型玩出了花,上文所述的驾校应用场景只是沧海一粟。

中国将大模型不仅应用在科技、金融、医疗等热门领域,还逐渐渗透至一些看似“冷门”的行业,展现出其强大的潜力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美食已经成为对外国人144小时免签政策以来中国最大的标签之一,爱吃的中国人在饮食领域怎会放过AI大模型?中国人早就延伸出了“舌尖上的AI”这一应用路径。

目前,被AI大模型加持的中国的饮食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从智能烹饪到个性化营养推荐,从食材追溯到食品安全监控,大模型正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智能决策机制,重塑着饮食的方方面面。

此外,从智能点餐、个性化菜单设计,到后厨的自动化管理,大模型正逐步减少人工依赖,提高运营效率。同时,通过分析顾客反馈和消费习惯,餐厅能够精准预测市场需求,优化库存管理,减少浪费。

比如“食神”这款专注于烹饪的AI大模型,由国内某知名家电品牌研发并推出,它结合了企业45年的烹饪经验和海量的行业数据,旨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烹饪解决方案。无论是家常小炒还是精致宴席,只需简单描述或上传菜品照片,“食神”便能迅速解析食材、口味偏好及烹饪技巧,生成详尽的步骤指导。不仅如此,它还能根据用户的健康状况调整食谱,确保每一道菜都既美味又营养。

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关注的当下,一些餐饮大模型技术为食材的全程追溯提供了可能。通过整合供应链数据、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实时监控信息,大模型能够追踪每一份食材从农田到餐桌的旅程,确保其来源可靠、品质可控。一旦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系统能迅速定位源头,采取措施,有效防止问题食品流入市场,保障消费者的饮食安全。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营养需求都不尽相同。针对这一需求,一些餐饮大模型开发了个性化的营养推荐系统。用户只需输入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体重、运动量等,系统就能定制出符合个人健康目标的饮食计划。无论是增肌减脂,还是疾病预防,都能找到最合适的膳食方案。此外,大模型还能根据季节变化和节日习俗,推荐时令食材,让饮食变得既有营养又富有文化气息。

餐饮大模型不仅仅局限于烹饪技巧和营养分析,它还能成为饮食文化的传播者和创新者。通过对历史文献、民间传说乃至社交媒体趋势的深度学习,大模型能够挖掘出传统美食背后的故事,甚至创造新颖的菜式组合。

老外永远也想不到,拥有5000年历史的中国人,早就将AI大模型应用在考古学上。

据媒体报道,考古学一直是一门传统学科,需要依赖大量人工和历史文献的学科,但是在AI大模型的助力下,在中国的这个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大模型的应用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研究便利。通过构建基于大模型的智能分析系统,考古学家可以高效处理海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实现数据的快速分类、检索和关联分析。

例如,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大模型可以自动识别和解析古代文献中的关键信息,辅助学者进行年代判定、文化特征分析等复杂工作。同时,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大模型还能对遗址中的文物进行三维重建和虚拟复原,为考古研究提供直观、准确的视觉支持。这些应用不仅提高了考古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还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知。

此外,中国的古籍文献浩如烟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然而,因为岁月侵蚀、保存条件不佳等因素使得大量珍贵古籍面临损坏的风险。近年来,中国的大模型技术被引入到了古籍修复与数字化工作中。通过深度学习,大模型能够精准识别古籍上的文字,即使是在模糊、残缺的页面上也能恢复其原始内容。此外,大模型还能辅助进行古籍的分类、注释,为学术研究提供便捷的资料检索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古籍保护与利用的效率。

再譬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但因其形式多样且难以量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的大模型技术在这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在传统音乐、戏曲的保护中,大模型通过对大量音频数据的学习,能够模拟出特定流派或艺术家的演唱风格,不仅帮助记录和保存了这些独特的艺术形式,还能够根据用户需求生成新的作品,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

中国人将大模型玩出了花

在中国科技成果日新月异的今天,AI大模型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法律领域同样是一个传统而复杂的行业,其专业性强、信息量大、流程繁琐的特点使得智能化转型尤为必要。近期,北京大学发布的ChatLaw中文法律大模型,为这一冷门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ChatLaw不仅支持读取文件和录音,还能自动抽取并梳理关键信息,生成导图或图表进行可视化分析,大大减轻了律师和法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该模型还具备专业法律文书写作、建议与援助推荐等功能,为公众提供了普惠、便捷的法律服务。ChatLaw的出现,被形象地称为“可以随身携带的罗翔老师”,展现了人工智能在法律服务领域的巨大潜力。

此外,公关媒介领域也被AI大模型渗入。比如北京领讯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推出的舆情监测大模型——观舆卫士,就可以完美取代企业中公关媒介的岗位,能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十分精准的监测到对企业不利的负面信息,还能对信息作出评级和警示,并出具该负面信息的细化监测报告,这对一些上市公司来说,简直是得到了舆情专家的指导。

商业调查作为市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决策和战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商业调查方法往往耗时耗力,且难以全面覆盖所有信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天眼查与华为云联合推出了业界首个基于“可信数据+可信算法”的商查大模型“天眼妹”。

“天眼妹”不仅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还能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智能分析,提供精准的商业洞察和风险评估。通过整合海量商业数据资源,该模型能够自动生成详尽的企业报告、行业分析和竞争态势图,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力支持。此外,“天眼妹”还具备智能问答功能,能够实时解答用户关于企业的各类问题,进一步提升了商业调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资本市场,重要的投资辅导材料行业研报和公司研报,之前被各大券商和投研机构牢牢把控,如果要获得这些研报,是无法绕开这些机构的,但是随着AI大模型的出现,这一信息茧房也被打破了,由金融信息服务机构BT财经推出的“研报魔方”大模型,正是根据这一市场痛点而推出,任何人和任何企业都可以自己设定目标企业、目标行业,并制定详细要求丢给“研报魔方”,“研报魔方”会非常迅速的写出一份研报,数据准确率高达99.99%。

在医疗领域,大模型的应用同样不容忽视。勃林格殷格翰与柯基数据合作推出的勃小智RAG医学资料检索增强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案例利用大模型和知识图谱的能力,为医药代表提供了智能化的医学问答服务。通过这一服务,医药代表可以迅速获取准确的医学信息和平台类问题的答案,大大提高了医学内容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同时,该方案还解决了医学问询过程中的时效性和合规性问题,提高了学术推广的效率。这对于医药行业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因为它不仅降低了医药代表的工作难度和成本,还提升了整个行业的专业性和服务质量。

中国大模型在应用上已经全面开花,无论是驾校、还是餐饮乃至考古学,法律服务的智能化升级、商业调查的智能化辅助还是医学资料检索的智能化增强,都充分展示了中国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强大潜力和广泛应用。

未来,随着更多资源的投入和技术创新的推进,中国大模型将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和应用边界,以更加智能、便捷的方式服务于各行各业。届时,可能真的如那名日本记者所说的:未来就在中国。

作 者 |T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