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海潮接受新华社专访,关于医改谈了这七点……

一些业内人士视其为雷海潮主政国家卫健委后,关于医改的“新提纲”。

撰文丨时晴雨

8月6日,新华社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健康根基——访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的文章。

这是雷海潮在6月底接棒后,第一次接受权威媒体的专访。此时,二十届三中全会刚刚落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

《决定》有关医疗的内容共涵盖260字。引起多方关注的是,在提到“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时,这份顶层文件重新将“医疗”调整至最前位。

在中国医改的框架中,医疗系统不仅代表着服务提供方,还承担着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责任,直接关系到整个医疗体系的服务质量、可及性和公平性。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雷海潮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总纲领,列举了七项改革任务,这被一些业内人士视为雷海潮主政国家卫健委后,关于医改的“新提纲”。

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

原文: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大力推进投入政策、编制政策、价格政策、薪酬分配政策等方面改革,加强行业综合监管。

医学界智库观察:《“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建立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公立医院正逐渐适应提质增效、精细化管理等新转向,但一些公开数据显示,其经济风险和运营压力已经不容忽视。2021年政府办医院负债率高达45.10%,收支情况看,超四成二级公立医院存在亏损。

造成现状的原因是复杂的,医院自身无序举债扩张、粗放式管理等行为都作用其中,但作为顶层设计的医疗服务价格、薪酬制度调整,是否跟上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是否对医务人员“提升阳光收入”的呼吁形成积极反馈?

这些改革的推进力度是能否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运行机制的关键。

在北京卫健委任职期间,雷海潮就力推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等,其对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强调,在去年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亦有所体现。本次专访最后,雷海潮指出要“建立健全体现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以及“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提高医务人员固定收入占比”。

但有一组数据显示了这一工作的推进难度:2022年三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为28.7%,相比上年增长了0.7个百分点,但距离《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技术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达到60%左右”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以基层为重点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

原文:以基层为重点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持续支持县域卫生服务“优服务、升能力、促管理”。

医学界智库观察:“分级诊疗-强基层”是新医改的重点内容。雷海潮在专访中将分级诊疗总结为四个延伸:

一是围绕“大病不出省”,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中西部、东北地区,向省域内人口较多城市延伸,主要路径是“双中心”建设;

二是围绕“一般病在市县解决”,进一步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延伸,主要路径是上级医院专家下沉县域;

三是围绕“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进一步推动上级医疗资源向城乡基层延伸,主要路径是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四是围绕解决群众看病就医中遇到的转诊、检查检验等问题,进一步推动一定区域内医疗卫生服务相互延伸,主要路径是打通检查检验互认中的堵点,探索建立转诊中心等方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的过程中,部分大型医院存在“跑马圈地”“举债建设”的行为,一方面,这可能强化市县级医院的生存危机,另一方面,举债改扩建可能会加剧医院经济风险。

加强卫生健康领域科技创新

原文:加强卫生健康领域科技创新,促进医工结合,以国产药物、疫苗、设备、耗材为创新导向,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更多工具和手段。

医学界智库观察:早在2008年,我国就将生物医药列为重点发展领域,鼓励自主创新,但国产创新药械至今仍面临着基础创新薄弱、核心技术欠缺、市场化不足等问题。近两年,外环境的变化则让国产创新药械进一步陷入“融资难”的困境。资本市场持续遇冷,整个产业端亟待政府出台强有力的支持政策。

7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这一时点前后,北京、广州、珠海、上海等城市都出台了具体措施。

从上海市出台的《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看,研发、临床、审评审批、应用推广、产业化落地、投融资、数据资源、国际化等关键环节均有所涉及,其中不乏“真金白银”的资金激励。但落地情况如何,同样考验着医疗、医保、医药等多部门的协同发展和治理能力。(《》)

雷海潮的表态或许是国家卫健委层面对“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做出的回应。

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

原文: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推出一批生育支持政策,多渠道扩充普惠育幼服务供给,提高妇幼和老年健康服务水平,积极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医学界智库观察: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出台时,人口老龄化、出生率下降、人口红利消退等问题虽已浮现,但还未发展到严峻态势,当时的表述是“引导群众负责任、有计划地生育”,但目前,上述问题正在影响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政府多部门已采取措施应对这些挑战。

在优化生育政策层面,卫健医保部门近几年陆续推出延长产假和陪产假时间、增加公立托幼机构的数量、将多种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等举措。最新消息显示,目前已有14个省份实现辅助生殖进医保。

不过,国际经验指出,鼓励生育需要更多直接的经济激励,包括但不限于现金补贴、税收减免和住房贷款优惠等,主要发达国家在育儿补贴上已有较为成熟的做法。

例如,德国政策规定,按照家庭子女数量进行育儿补贴,具体做法为每个家庭每个孩子每月100欧元;日本政府根据家庭收入的不同,对3岁以下和3-15岁的儿童给予每月折合人民币600-912元的差异性补贴。而在税收减免方面,美国自1997年开始实施每个家庭新增一个孩子可以减免400美元的税额。

中国近两年也有多个地区相继出台育儿补贴政策,据《中国日报》报道,广州市傍江洞村6月1日实施补贴新政:生育第二胎和第三胎的村民将获得一定数额的补贴,第二胎奖励1万元,第三胎奖励3万元。呼和浩特市则表示,每月可扣除2000元的三岁以下婴幼儿照料费用。对于生育二胎或三胎的家庭,将给予5000元的一次性补贴。

不过,当前这些补贴政策仍停留在地方政府层面,国家尚未有直接的经济补贴措施出台。

持续健全公共卫生体系

原文:持续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总结用好新冠疫情防控经验和做法,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做好新发突发传染病应对准备。

医学界智库观察: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点内容,而在新冠疫情发生后,国家又针对重大传染病做了一系列相关部署。这在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中有更具体的体现,包括“推进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能力建设;推进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推进基层多病共防、多病共管和医防融合服务,开展传染病防控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创新试点;推进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开展探索赋予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试点”。

坚持中西医并重

原文:坚持中西医并重,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实施“新时代神农尝百草”工程,丰富中医药救治手段。

医学界智库观察:为了在区域乃至全国发挥中西医协同发展示范引领作用,2021年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重点将建设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作为重要举措。2022年各省陆续开展项目单位遴选工作,2023年年初,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名单公布,全国共有12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单位和50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建设单位。2023年7月,全国共510个科室拟入选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48个科室拟入选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培育项目)。

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

原文: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建立完善健康优先发展的规划、投入、治理等政策法规体系。

医学界智库观察:“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在党的十八大后被多次强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将“健康优先”作为四项原则之首。雷海潮表示,要促进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动各地各部门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目标,探索以立法推动建立健康影响评价制度。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