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运输藏危机 恐助病毒传播

6月19日,广西南宁海鲜批发交易市场内,疾控中心疫情监测人员对海产销售店舖进行环境采样检测。(中新社

6月16日,北京蓝天救援队队员在岳各庄批发市场展开消毒作业。(新华社

6月8日,北京市中关村步行街,行人用遮阳伞遮挡阳光。(新华社)

6月14日,北京一家餐厅厨房内,厨师在切羊肉。(新华社)

北半球6月进入炎热夏季,许多人认为新冠病毒逐渐「销声匿迹」时,疫情却突现反弹。日前,北京海鲜市场频传确诊案例,多国肉类加工厂也曝出员工感染事件。值得关注的是,上述行业几乎离不开「冷链运输」,而病毒恰好喜欢低温环境。因此有分析指出,海鲜市场这类环境,或许是一个巨大的病毒「中转集散地」。

北京疾控部门最新公布的「新发地市场环境采样」结果显示,海产、豆制售卖区域「阳性样本」较多,环境污染较重;此外,在北京出现病例的一周后,天津出现了一个单独的新增本土病例,患者没有北京出行史,自5月30日后一直从事洗碗工作,期间偶尔负责清洗冷冻海鲜食材

员工染疫聚集感染

几乎在同一时间,境外的产品行业和肉类加工厂也曝出多起员工集体感染新冠病毒事件。美国有多家海产品工厂近期出现大量工人感染新冠病毒的事件:阿拉斯加布里斯托尔湾区的3名海产品工人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俄勒冈州一家海产品公司也出现疫情,120多名员工病毒检测呈阳性。

巧合的是,去年年底武汉暴发疫情时,华南海鲜市场也出现大量确诊病例。另外,有法国医生重新检测去年患者的核酸样本时发现,有一例没有大陆旅行史的患者样本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这位患者被认为可能是法国的「零号病人」,而他的身分是个鱼贩

当前,学界普遍认为,鱼类几乎不可能成为新冠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中间宿主。依照此前流行病学专家的说法,被污染的海产品或肉食品透过冷链运输到市场造成传播,或者来自疫区感染者造成了传播。分析这些发生聚集性疫情的环境,几乎都离不开「冷链运输」,而低温,恰恰是新冠病毒喜欢的环境。

另一方面,疫情在农贸市场和肉类加工厂出现聚集性感染,和其本身的工作环境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国肉类加工厂和一些食品厂已成为病毒的温床。这是因为流水作业程序让工人无法保持社交距离,为保证疫情期间正常加工能力,工人只能带病上岗

外防输入也要盯住货

同样的,在农贸市场内工作的商户也面临着类似问题,即工作人员的手接触到被污染的产品,再擦鼻子揉眼睛,就会被感染,市场内密集的人流更加速疫情的传播。

针对新发地的疫情,最近科学家们分析了多种可能的传播路径:病毒潜伏在进口的冷冻食品当中,由于被冷冻没有发生进化;病毒是在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阴暗潮湿的环境里潜伏下来,没有被消毒、灭菌,在一定时间内突然暴露感染人,导致进化速度变慢,等等。

与此同时,「外防输入」不仅要守住人,还要盯住货。针对近期北京市发生的聚集性感染,海关总署已部署全国海关对来自疫情高风险国家或地区的生鲜冷链产品,比如海鲜产品、肉类、冷冻蔬菜或低温运输工业品进口商品开展新冠病毒风险监测。

此外,自6月17日起,大陆海关还暂停德国一家猪肉屠宰及其分割、冷藏企业的产品输陆。尽管目前还未有直接透过食用食物感染的证据,但大陆疾控中心方面已建议,为了降低可能风险,民众尽量不要接触生鱼生肉。病毒轨迹还扑朔迷离,但防控必须备万全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