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辉年谱 国史馆盼2年完成

在「李登辉秘录」新书发表会中,译者龚昭勋(右起)、国史馆长陈仪深、李登辉基金会董事长李安妮、产经新闻社台北支局长矢板明夫、前卫出版社社长林文钦一同合影留念。(姚志平摄)

国史馆举办为期两天「李登辉与台湾民主化」学术讨论会;馆长陈仪深昨致词表示,希望2年内完成「李登辉总统僚属故旧访谈录」及「李登辉先生年谱长编」,方便研究者使用,为时代留下纪录,所谓「为国存史」。

陈仪深指出,在举办这次展览的过程,发现自己对李登辉的认识极为不足,总统任内的档案还有很多需要搜集整理,前馆长张炎宪所做的口述访问其实只出版一部分,有关修宪的经纬、对美对中关系都有未完成的纪录。

他表示,卸任总统后成立群策会、李登辉学校、台联党、李登辉之友会等,与台派社团密切往来,说的话、做的事,都有待口述访问及文献整理。

东京外国语大学综合国际学研究院教授小笠原欣幸在日本透过视讯,全程以中文演讲表示,1996年的总统选举,民众自然意识到中华民国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台湾认同逐渐扩散。同时两岸关系的内涵便成为中国与台湾的关系。

政大台湾史研究所副教授李福钟提到李登辉的中国政策指出,李前总统从蒋经国的「三不政策」窠臼破茧而出,创造了对中政策「谈谈、打打,台面上步步为营、台面下密使穿梭」的高难度操作形态,留给台湾珍贵资产。

他说,1993年4月新加坡举行辜汪会谈时,此一操作方式已渐趋成熟、定型;这是台湾前所未见的「中国政策」,并成为往后20余年,3位继任总统与中国互动的参考范本。

谈到两岸密使,李福钟说,1992年6月苏志诚与汪道涵的香港会面后,台北与北京之间的密使管道显然已运作成熟,不再由南怀瑾当中间人。1992年8月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许鸣真以探亲名义来台,并亲自面见李登辉,此后双方秘密管道改采直接电话连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