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急了!

吉利跑进新赛道,“赌徒”李书福造车,也进入关键时刻。

出品 | 商业大咖研究院

在新能源的风口下,各方大神粉墨登场,加快了造车的速度。

天性好赌的李书福,也急了!

他的成功,离不开一个赌字。

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赌。

只是这一次,他的对手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

他,还能“赌”赢吗?

01

李书福的赌运,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好了。

在我国出台的油耗法规影响下,2025年乘用车百公里油耗由2015年的6.9升降至4.0升,受“碳中和”影响及油耗强制性标准限制,以纯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将享有大量红利。

这也意味着,造车行业,谁引领了新能源汽车,谁便占据了此赛道的主话语权。

就在去年,新能源汽车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如果说,2019年新能源汽车的累计销量前10名中,吉利仅凭旧车型帝豪EV位居第10名,是一种侥幸;那么在2020年的同款榜单中,吉利没有一辆车型进入销量前10名……

这样的造车实力,是骗不了人的。

和同为民营车企的比亚迪相比,吉利相差甚远,作为民企造车“一哥”,它也未能发挥自身充当民营车企龙头的优势,在新能源市场失速严重。

2015年11月,吉利宣布开始实施“蓝色吉利行动”。这个“五年计划”的目标是2020年之前新能源销量占比达到90%。李书福对于行业的风向把握向来不会错,所以他敢赌。

但实际上,2018年第一季度,吉利销量新能源车1.44万辆(同时期比亚迪达7.1万辆)占比仅为1.9%;当吉利离五年计划只剩下一年之际,其新能源车占比90%的这个目标却显得越来越渺茫。

毕竟赌本身就具有风险,而李书福也有误判的可能。

02

吉利造车的过程中,对手也越来越多!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呈现爆发式增长,放眼整个行业,特斯拉、蔚来、小鹏和理想汽车,已成为该行业第一梯队的玩家。而在他们身后,不仅是上汽、一汽和东风等传统车企在竭力转型。

此外,地产公司和互联网也想要弯道超车,从中分一杯羹。除了小米高调宣布造车外,还有消息称,恒大汽车将推出9款车型,即恒驰1-9

反观另一竞争对手,比亚迪,以新能源汽车和制造被大众所熟知,就在2020年,其在A股和港股的市值双双突破5000亿人民币和5000亿港元,成为了中国第一家A股市值突破5000亿元的车企。

作为一家乘用车年销量近几年经常在前十名开外徘徊的车企,比亚迪登顶中国车企市值第一,其中不能忽略的因素,便是比亚迪的研发能力。由于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最早是靠做电池起家的,而这项核心技术,也得以支撑比亚迪稳妥走到现在。

王传福的“稳”和李书福的“好赌”似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说起王传福,1990年,王他从有色金属研究院硕士毕业并留校,过着教课、带学生、评职称的标准体制内生活,在离开体制之前,王传福在中国电池领域已经有一定名气了。

之后,他被研究院派到在深圳成立的比格电池有限公司,借此机会,看到了消费电池领域的巨大商机,于是在1995年,王传福创办了比亚迪,一个专心生产消费电池的公司。也就这样,王传福一直坚持着电池能源领域的自主研发,有着多年的技术沉淀,所以更容易以稳制胜。

很巧的是,李书福也曾接触过材料化学领域,20世纪80年代的浙江台州,废旧电器市场比较发达,于是,李书福就从废旧电器零件中分离金属铜、金属银、金属金,以此赚钱。不过这种买卖的门槛比较低,很快,从废品里提炼贵重金属的技术就被其他人学会了,越来越多人进入这个行业,废旧零部件的收购成本也越来越高,李书福又进入了新一轮的艰难转型。

这样看来,曾经接触过的化学领域只是李书福众多创业经历中的一小段而已,即便为他之后造车做下铺垫,却也并非决定性因素。

李书福敢想敢做,哪里是风口,哪里有商机,他便可以立刻投入力量。不过这也意味着,他必然得面对不稳定性风波带来的失败,也不得不承担,赌性过后要面临的风险。

再说回吉利的蓝色行动,吉利预计2020年前新能源车超过两万部,实际上2020年全国新能源车总销量才两万部,显而易见,蓝色动力的目标基本告破。

吉利蓝色行动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并没有第一时间涉足投资巨大、周期长、技术不确定性高的动力电池生产,而是等电池产能增长、成本下降和技术路线尘埃落定。①

与此同时,比亚迪有核心技术在手,可以实现电池自产自销,前途可谓顺利得多。

李书福好赌,却并非不能冷静应对这样的局面,他正打算等到电池总体产能过剩时,把燃油汽车逐个混合动力化,以此提高新能源车的占比。

可事与愿违,《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2020年国内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动力电池也供给紧张。

因此,李书福的如意算盘仿佛又落空了。

03

李书福爱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如果说,李书福辗转的创业经历,还不够说明他的大胆,那么吉利收购沃尔沃这件事情,足以证明他的赌性。更况且,这场豪赌,他好像正在赢的路上。

李书福自2002年开始布局收购沃尔沃,直到2007年9月,李书福给福特美国总部写了一封挂号信,信的内容就是,“我想收购沃尔沃”。

当时福特的总监勒克莱尔看到信,直接给拒绝了李书福。毕竟,当时的福特虽然一直在亏钱,但是沃尔沃轿车一年能卖150亿美元(相当于1000多亿人民币),而在2007年,吉利汽车的年利润才仅为3亿人民币。

很显然,在当时外界所有人看来,吉利想收购沃尔沃,简直是痴人说梦。当时还有人调侃道,中国足球世界杯出线都比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的概率大。

再后来,李书福奇迹般的克服了那时所要面临的三个核心问题:组建收购团队、筹集收购资金、获得卖方同意。

为这起收购,李书福组建了强大的中介团队:著名的富尔德律师事务所作为收购法律顾问,国际“四大”的德勤负责收购项目的财务咨询,洛希尔投资银行作为收购项目的财务顾问,博然思维集团作为项目的公关顾问。这个由200多人组成的团队,集合了中国汽车行业中最有实力的职业经理人,向福特发起了挑战。

收购前的种种迹象表明,吉利收购沃尔沃,李书福是认真的。现在看来,无论是融资方案,还是对核心技术的技巧性的处理,以及与工会的协调,李书福都赢得了本来充满敌意的对方的信赖和认可。特别是在沃尔沃品牌的“血统”上,李书福表现出了对对方相当的尊重,其组建了一个国际化的董事会,照顾了瑞典人的自尊,平息了担忧。

2010年3月28日21点,吉利汽车与美国福特汽车正式达成协议。

就这样,中国第一家民营车企,在它十三岁的时候,收购了百年北欧老店沃尔沃。

在同一时期中国车企的对外收购中,北汽买到的是saab已经淘汰了的车型图纸,上汽的48%股权最终和40亿人民币打了水漂,而吉利获得的是100%的股权,干净的知识产权,和一个享誉世界的名牌。②

从数据上来看,吉利当前的市值是1006亿港元,相比十年前曾经上升了近50倍;沃尔沃当前的估值也曾经超过120亿美元,市值上升10倍。毫无疑问,李书福收购沃尔沃是成功的,这也让他在“赌”上更拥有了十足的底气。

赌赢了,爽够了,但他需要面对的,永远是事情背后更远一步的风险……收购沃尔沃对于李书福而言,也只是下一场艰难游戏的开始。

商业并购中有一款著名的七七定律:在跨国并购中,70%的并购并没有实现预期的商业价值,有幸实现了预期商业价值的30%中,又有70%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并且,文化上的差异还将进一步增加并购失败的可能性。

显然,在收购沃尔沃后,李书福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比如最初,由于李书福和瑞典人对volvo品牌的定位和理解非常不一样,他在最初几次的哥德堡之旅非常痛苦。面对远隔重洋的文化与公司背景上的巨大差异时,吉利对volvo公司的运营也必须步步惊心。

善于大胆做选择的李书福,的确让人敬佩,而比这更重要的,还是沉下心来的稳健,与沃尔沃的磨合,至少体现了他的稍许转变。尽管这次成功的收购,让吉利在研发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共同孕育出了领克这样的品牌及产品,使得其自主品牌的产品力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对于沃尔沃而言,其市场份额下滑,被其他竞品超越,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似乎出现差错。近五年时间内,沃尔沃一直止步于中国豪华品牌销量榜第6、第7名的尴尬位置,虽然从净销量看,沃尔沃五年间从8万多辆,增长到了17万辆,增幅一倍有余,但需知,这也是中国豪华车市爆发性增长的几年,对比奔驰、凯迪拉克等这样的老竞争对手而言,沃尔沃表现出来的现状,只能让人感慨一句:沃尔沃还算是一线豪华品牌吗?

这背后,则不得不反思沃尔沃的中国市场定位问题:一方面是与海外不同步,轻视中国市场,比如增加了48伏轻混的XC60 B系列在海外早已上市,而在国内正式上市需要等待;另一方面则是与主流消费对抗,拒绝年轻化潮流,当主流中级豪华轿车轴距已经纷纷超过2950毫米时,沃尔沃S60仍然固守标轴。

因此,当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定位及策略都面临问题时,善于以赌取胜的李书福,在未来仍不能掉以轻心。

04

吉利与沃尔沃的合作,真正打开了吉利全球技术合作的视野。

2013年,吉利向万向集团以1.492亿美元收购了Fisker;2016年,吉利成为陆地极速汽车项目寻血猎犬计划的最大赞助商;2017年6月,吉利从马来西亚DRB-HICOM集团旗下收购宝腾汽车49.9%的股份以及豪华跑车路特斯51%的股份。

但就目前而言,对吉利汽车的发展起着制约性的,大概就是它的自主研发能力。

其实,作为一个年轻的企业,相对PSA、FORD、VW这些百年车企来讲,吉利已经表现得足够优秀了,但论技术和底蕴的积累,吉利汽车还差得远。

李书福“赌”在沃尔沃,其目的不外乎就是吸收这些品牌以及企业的技术积累,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从拥有到融入还需要时间,而且如何与现阶段吉利汽车自身的技术完美融合,也需要经过漫长的碰撞和尝试。

以自动挡汽油中型SUV用户实际油耗排行为例,相对于配置这种给钱就能装的指标,尤其是中型SUV的油耗,是一个极为考验主机厂综合技术实力的指标。车企奇瑞的两个型号车型油耗排进了最低前十,能将油耗做到这种程度,可以体现出奇瑞的核心技术实力。相对来说,吉利可能尚无此种水平的发动机,如果有,那也是沃尔沃的。

李书福好赌的背后,凸显的是他过人的商业逻辑以及借用资本力量打天下的谋略,可对于车企而言,自主研发的技术能力,才是核心护城河。

据吉利汽车上市财报显示,2018年,吉利研发投入5.5亿人民币,占总收入不到2%,因此从研发与核心技术的角度来看,吉利可能短时间内无法达到比亚迪这样的水平,能够自产电芯、电池等等。

吉利目前发展的不错,只是李书福找到了一条通过收购来快速获取技术的路,至于以后能不能行,首先要看它能否在研发上持续投入,其次还得看它研发的方向是否正确,最后还要看它有没有运气正好在一个合适的时机有了实用研发成果。

未来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为趋势的汽车“新四化”,将重塑传统汽车行业格局。李书福也在继续以他敏锐的眼光,做下一步的布局:通过旗下的曹操出行探索共享出行领域;与中国铁路投资有限公司、腾讯成立国铁吉讯科技有限公司,打造全球融合出行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同时还跟中国电信,在车家互联网、云计算等领域开展合作。

但吉利在智能化上,步伐仍旧太慢,尤其是自动驾驶技术。

近几年,李书福将吉利的主要研发精力都投入在了G-Pilot 3.0自动驾驶平台上,同时吉利称2020年将实现L3等级自动驾驶车型的大规模量产,但从其去年11月最新上市的车型星瑞来看,还远远未达到L3级别要求,吉利的量产能力仍徘徊在L2级自动驾驶辅助功能上。

而长安、广汽已于2020年开始量产准L3级自动驾驶汽车了,去年6月份,具备准L3级别功能的广汽埃安V和长安UNI-T陆续上市。③

不过可观的是,吉利与百度达成合作后,百度的Apollo自动驾驶、小度车载、百度地图等,都有望提升吉利的自动驾驶技术和智能化水平。

吉利的买买买,一直让大众诟病,其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富士康;而未来多重造车势力的崛起,也足足给吉利带来了危机感。向左是“下一个富士康”,向右则是无法预期结果的修罗场。

在未来,李书福想要创造一个吉利引领的大时代,仍旧任重而道远。

结语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有很多草莽出生、个人色彩颇重的企业家,但在汽车这样一个高度集成化的产业里,李书福和吉利“野鸡变凤凰”的经历显得格外传奇。④

从浙江台州草根逆袭为中国汽车行业富豪;吉利从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成为年销售汽车超过150万辆的自主品牌汽车帝国,崛起之路上,有李书福愿意放手一搏的赌性与拼劲,也有李书福的商业慧眼和偏执般的坚持。

比崛起更重要的,也有李书福的实干精神,引入职业经理人,自主研发核心技术,降低供应链成本,丰富产品线,在国外建厂,草根出身的李书福始终以结果为导向,调整着吉利这艘大船越走越远。

未来,李书福的豪赌更延伸至更多的商业版图,比如推动飞行汽车、航天卫星等项目;又比如把目光投向出行市场,推出曹操专车、入股戴姆勒……每一次,都是大手笔。⑤

在如此庞大的拼图之下,李书福能否继续创造像收购沃尔沃一样的奇迹;而当汽车市场陷入下滑趋势,利润衰减之际,李书福和吉利又将如何面对之后的艰难课题?

随着他的对手越来越来,越来越强,“赌徒”李书福才刚刚进入关键时刻。

注:

①《李书福的阳谋》,虎嗅,2018-8-27

②《“吉沃恋”终成眷属,吉利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100%股权》,人民网,2010汽车专题

③《吉利急了:李书福万字动员书背后的激流》,腾讯网,20201-2-22④《吉利“狂人”李书福》,犀利财经,2021-4-23

⑤《李书福的关键时刻》,市界,20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