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为什么重返故乡台州
摘要:不发新车,不打广告,一身休闲白衬衣的他低调现身
金九银十,中国汽车行业迎来了罕见的新车上市旺季。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9月,国内至少有40款或全新或改款或年款的新车型推向市场。你方唱罢我登场,除了各路文体明星助阵宣发,雷军、李斌、余承东、何小鹏等知名网红企业家近期也纷纷亲自为自家产品站台吆喝。许多业内人士感叹眼下的新车发布会已经到了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地步。
然而,近日在东海之滨的浙江台州,笔者却见到了已经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的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不发新车,不打广告,一身休闲白衬衣的他低调现身,在2024年台州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展台参观,用地道的家乡话和现场来宾打招呼。
“李书福就是一农民。”已经有9家上市公司的李书福现在还是习惯这般自嘲。作为中国民营造车第一人,被誉为“汽车狂人”的李书福出生于台州路桥,高中毕业后,开过照相馆,先后经营过电冰箱、铝塑板和摩托车等生意。1997年,面对各方质疑,李书福毅然决定跨界造汽车。他曾放出豪言:“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两张沙发,谁都能造!”
“其实说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两张沙发是我当时的气话,没想到大家这么多年就对这句话印象最深。”李书福感叹。回顾创业之路,异常艰辛,面对企业低谷,李书福好几次都是咬牙坚持下来。风雨过后见彩虹,2023年,吉利控股集团汽车总销量已经达到279万辆,营收4981亿元,位列世界500强第185位。
不过,随着企业发展,中国汽车业的传奇人物李书福却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目前,吉利控股集团旗下有吉利、领克、极氪、沃尔沃、极星、路特斯等多个国际化汽车品牌,但这些品牌的重要活动基本都由职业经理人抛头露面,李书福也没有出现在路特斯、极氪等公司的美股上市公开仪式照上。
重返故乡台州是为了什么?李书福透露,就在这个月,他带着集团全体管理层来到了吉利第一座工厂,来到吉利出发的地方,进行交流学习,重温吉利的发展历程,凝聚发展共识。李书福还专程去了吉利兴办的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并客串授课老师,给学生代表们上了一堂书福公开课。
500强车企老板变身职业技术学院老师,李书福坦言此次重返台州最看重的就是发展教育。目前,吉利旗下已经有六所学校: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三亚理工职业学院、湘潭理工学院、三亚学院、吉利学院、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我本人近些年有大约20%的时间精力都是投入教育事业的。”李书福介绍,除了时间精力,吉利还投入大量资金。和一些成功企业家大手笔为名校甚至国际名校捐款不同,李书福愿意花钱花精力办的是和产业实践密切结合的职业教育。
“你们总是捧着一本书,然后就考试。过去十几年,你们考试考得不少了!学习不是为考试而学,你们以后不能这样。在吉利的学校,考试不重要了。吉利体系的大学要培养有真本事、硬功夫的学生。”李书福此番在课堂上对台州学生们讲了这样一番话。
在很多人眼里,李书福对于教育的看法颇为执拗,其实这也和他本人经历以及吉利企业创业历程有关。根据他的回忆,吉利开始在台州造车,几乎是一张白纸,缺资金、缺生产许可,什么都缺,但最缺的就是实用型人才。
“万事在于人,成败在于人。”缺人的李书福决定在造车的同时,自己办学校,培养人才,吉利的第一所学校,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由此诞生。同时,大批学生也被吉利直接招聘消化,学校早期毕业生如今已有多人成为吉利的高管。李书福近日带着这些高管回到事业出发的地方,除了交流学习,还推进吉利旗下学校线上课程建设和产学研结合工作。李书福放言,未来学生在吉利学校享受的学习资源并不亚于知名大学,能学到真本领。
放眼世界,作为汽车、机械等制造业传统强国的德国,素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著称。德国不乏海德堡大学、慕尼黑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但是据调查,德国青年技能投资意愿较高,在普职分流过程中,选择职业教育通道的德国青年达到60%左右。而根据德国联邦劳动局统计,2023年年中,青年失业率为4.6%,远低于欧盟其他国家,也低于全球青年平均失业率水平。德国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储备专业技术工人,以合格的专业技术工人队伍支撑企业生产与发展,取得了全球认可的成绩。
但是在中国,汽车等先进制造业近年来蓬勃发展,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同时,我们的教育却还没有能及时跟上。一方面,在很多地方,学生家庭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三校生”成为一个孩子教育失败的标签。先考重点高中再考重点大学,本科读完要读硕士甚至博士,是众多家长们心中替子女追求的教育方向和人生规划路径。但另一方面,我们高校的不少专业近年就业率并不理想,很多普通家庭越来越感受到子女大学毕业求职的压力,甚至已经有部分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反向”入读职校,完成从“动脑”到“动手”的切换,原因就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他们对于现实就业市场的水土不服、力不从心。
七山二水一分田,历史上受制于自然条件等影响,浙江台州人行事的一大特点就是务实肯干。李书福从台州出发,经历艰苦创业一步步走上世界汽车业舞台,他能够理解“学以致用”的意义,也在身体力行坚持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产教融合。这对于教育高质量发展,或许也是一个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