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忠/对学官两栖的偏误
▲马英九特别偏好起用学者入阁,却也更换频频。(图/本报资料照)
文/李武忠
在国内政坛学而优则仕已经成为一种流行,学者亦乐此不疲,因此在各政党选举阵营中不乏学者身影,除了亲自参与政策白皮书撰写外,也会以公开站台或连署方式来力挺所支持的候选人。
一旦选上后论功行赏在政坛上谋个一官半职倒也不是难事,学生门徒也可以沾光分享权力,使得想循此管道进入官场之学者络绎不绝,毕竟大多数学者所赖以生存的资源,绝大多数仍是由政治权力所支配,迎合权力对于学者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诱惑甚至必须拿知识份子的尊严货或良知去交换,只是国家人才还是需要长期和持续的培育不能抄捷径。
在历任国家元首中马英九特别偏好起用学者入阁却也更换频频,来自学界的政务官至少换过20~30人,尽管在操守上多能把持的住,但是这些学者为官的表现普遍不佳,虽然学术理论懂得不少,实务经验却相当匮乏,理想性过高,具专业傲慢不懂得如何协调沟通,让端出的政策无法得到民意的支持,曲高和寡,民调支持度每每吊车尾,尤其许多学者从政抱着五日京兆心态,反正大不了回学校继续教书,自然无法对国家大政提出前瞻规划,这正是马政府施政不得民心的症结所在,也引来外界相当大的批评。
为此有人认为应该在文官体系中,拔擢术业有专攻的行政专才才是正确的做法,却忘了这些久浸官僚体系的行政专才早已熟捻为官之道,既不会据理力争,也习惯于听命行事,创新力不足,格局不大,做个太平官尚可一旦面对变局则显得应变力不足,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即点出官僚体系缺乏在实验和创新的勇气,不能从经验中学习而无法即时放弃过食之物等缺乏前瞻性思考和反馈的缺失。
▲学者出身的江宜桦,从政5年就登上文官之首,创下50年来最年轻行政院长纪录。(图/本报资料照)
其实身为一位好的学者不仅治学严谨,更要耐得住慢慢研究长路,若有幸从政应该要本于知识份子的良知,不忮不求,心地坦然,把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既不乡愿也不刻意讨好,为国家大政扎根,既然进入厨房就不怕热,正因为不眷念权位所以可以勇于任事,而不是有退路所以率性而为,外界对于学官两栖看法不能以偏概全。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打天下和治天下需要不同的人才,然而在台湾选举酬庸几乎成为惯例,准总统蔡英文520才就任,但是台面下有意愿的学者、政客早就开始在积极运作不断透过媒体放话,虚虚实实玩的不亦乐乎,却不知道老百姓对谁入阁一点兴趣都没有,他们关心的是日子是否过的一天比一天好。
找到对的人做对的事才是未来思考阁员的重要依据,不必拘泥于派系以及是否有高学历,更重要的是要有同理心和高度的使命感,才能为多灾多难的台湾开创出一条康庄大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此认知的学者恐怕就不会汲汲营营于入朝为官,而比起官场窄门江湖路要宽广通畅的多,何必执念于学官两栖最后弄得两面不是人,自降格调,试问世上学者又有几人能参透?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士,经济系教授,本文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