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华语音乐40年 陆整顿演艺圈对台是契机

龙应台文化基金会18日在台北举办「唱歌不简单 —流行音乐产业的四十年河东河西」沙龙,邀请资深文化艺术工作者邵懿德(左)演讲,右为台北流行音乐中心董事长黄韵玲。(龙应台文化基金会提供)

最近在大陆火红的「王心凌现象」,引发两岸华语音乐此消彼长的讨论。18日在一场讲座上,曾长年在大陆工作的资深文化艺术工作者邵懿德指出,这40年来华语流行音乐面临了科技革命、中国大陆崛起等冲击,但像是历经文革、盗版猖獗等背景,反成为台湾流行乐在大陆发挥影响力的契机;他直言当前大陆的音乐环境确实强势,但不代表台湾音乐没有机会,还是可透过多层面的整合、朝产业化努力;最近大陆针对演艺圈大张旗鼓的「清朗运动」,对台湾而言,反而是个机会。

龙应台文化基金会18日在台北举办「唱歌不简单 —流行音乐产业的四十年河东河西」沙龙,邀请邵懿德演讲,他1997年就赴北京发展,是华语流行音乐重要的幕后操盘手。

●历经文革伤痛 邓丽君疗愈人心

「邓丽君的歌能红遍中国大陆,要拜文革之赐」,邵懿德说,1980年代的大陆,刚从文化大革命的创伤走出来,经济上改革开放,也开始引进西方思潮,当时邓丽君的歌让大陆人惊艳原来歌可以这么唱,感情可以这么表达。虽然大陆官方称邓的歌是靡靡之音,但仍挡不住其魅力,坊间甚至有「白天听老邓(邓小平)、晚上听小邓」的说法。

大陆的央视春晚始于1983年,费翔1987年唱〈冬天里的一把火〉登上春晚,侯德健1988年在春晚唱〈龙的传人〉,当时都引起轰动,邵懿德表示,这背后当然有统战意义,但也成为推广台港音乐的重要传播力量,他也直言「多亏了盗版,让1980年代的台港流行音乐在大陆传播流通」。

1990年代,亚洲经济增长强劲,香港得天独厚的条件,让许多跨国公司以香港为中心,从金融、传产到广告、影视、音乐,几乎清一色由港人担任高层管理工作,进一步扩散台港音乐对中国大陆的影响,并建立起产业规模,当时台港音乐透过金庸、琼瑶电视剧,渗透到大陆各个角落,对台港音乐影响中国大陆,起了决定性作用。

●超级女声投票 类民主大陆喊卡

1997年到2000年,全球金融危机让香港失去往日风光,台湾则绝处逢生,出现了周杰伦;在大陆,百度在2002年推出MP3线上音乐,大陆开始出现自制歌曲,譬如〈老鼠爱大米〉曾红极一时;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一炮而红,靠评审加观众简讯投票的方式晋级,让大陆地铁站会出现粉丝集结为歌手拉票,邵懿德说,「这种类民主的行为,马上吓坏了大陆官方,后来被停止」。

2008年北京奥运,「中国崛起」成为大陆的重点音乐叙事,大陆音乐也开始影响台港;2010年代大陆网路巨头如腾讯、百度等,开始瓜分线上音乐市场,传统唱片公司的主导作用开始边缘化;走到当前的2022年,邵懿德不讳言,科技创新变革了传统唱片公司的命运,台港音乐主导的地位已让位给大陆本土成长的偶像明星和快歌热舞的团体。

他认为,现在似乎存在两个华语乐坛,一个是「江湖之上」,打造魔音贯耳、批量生产、靠演算法推送的网路神曲;一个是「殿堂之中」,遵循传统制作流程、工业化淬炼的高品质音乐,但是对网路平台来说,没有流量就是不存在的音乐,因此也考验今天的音乐产业。

邵懿德指出,大陆选秀节目成为推广歌手的重要管道,像是〈快乐男声〉、〈中国有嘻哈〉等,但〈中国有嘻哈〉后来被整顿,「整改得太干净,变成都是正能量、红歌,违背了嘻哈的批判精神」,最近大陆针对娱乐圈逃漏税、劣迹艺人的清朗行动,也是在加强管制,他认为这对台湾反而是个机会,因为台湾更有空间去创作喜欢的内容。

●历经五波挑战 从内容提升产业模式

邵懿德总结,传统音乐产业从2000年至今,历经了五波挑战,依序是盗版网站、综艺选秀节目、电信业者的来电答铃、串流媒体、短影音平台,「主客易位」已非常明显,唱片公司必须适应这些平台的造星能力,寻求优势互补的合作。

展望未来,邵懿德认为台湾可以从过去的内容导向,提升到发展产业模式,譬如跟影视、游戏、科技业合作产生综效,这部分可以效法韩国。

在台下的前台北市文化局长、曾任MTV频道大中华区副总裁的倪重华,于互动环节表示,台湾音乐市场存在创作者与资本者的鸿沟,很难找到一个人又既可以新创又会经营,但公司经营通常在草创阶段需要新创,稳步后需要懂经营,「若要做到产业化,还是需要回到资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