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新时代》做一个心怀善良的人
两岸征文
01
我认为自己还算一个脾气很好的人,但昨天看到的一则新闻,还是不由让我气到发抖。
云南昆明的毛先生近日来到一家知名品牌服装店,为家中的三个孩子添置衣服。哪知,一进店门,毛先生一家就感受到该店一位店员很不友善的眼光。毛先生和妻子常年在外打工,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加上那天出门也有些急,因而身上的衣服并不光鲜,20元(人民币,下同)的t恤与脚上15元的一双布鞋,便是他当时进店时身上的行头。
虽然手头拮据,但还是要让孩子们体体面面地走出家门。这是为人父母的常情,何陋之有?
但那位店员可并没有这么想,相反地,她一把夺过了孩子看中的衣服,一边还对着毛先生一家骂骂咧咧,还动起了手。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该品牌总公司在调查之后,解雇了涉事店员。毛先生表示,自己并不需要经济上的赔偿,但该公司必须向公众诚恳道歉,且自己不会再光顾该品牌的商店。
最近这则新闻引发了热议,有些网友将不满投射在了该品牌身上。但是,我认为这件事令我气愤的地方,是在于店员对普通劳动者的不当态度,与该品牌的形象而言并无太大干系。
诚然,社会上的行业形形色色,总有「光鲜」的,也总有不那么「体面」的。但,只要是合法劳动,正当收入,又有什么看不起的理由?不能说因为这个品牌的衣服价位比较贵,就可以有拒「穷」顾客以门外的理由。
「爱富」之心,绝不能建立在「嫌贫」的基础上。更何况,今日的窘迫可并不代表将来的落魄!
02
在阅读这则新闻的同时,我想起了我小时候搭车时的一些故事。
那是我大约三、四年级的时候,距离现在已经接近20年。每到周末的时候,妈常带着我回在青浦的外婆家走走玩玩。我们搭的公交车叫「北青线」,「北」指的是上海市区西部的北新泾。那个公交站周边的建筑颜色灰暗,街道上也满是尘土,会给人一种萧条破败的感觉。
不过,随着城市规划的调整,如今这个公交站早已不复存在,在旧址上,已经造了一条六车道的宽敞马路。
从这个公交车站出发的北青线与91路都是路程很长的公交线路,因此那时候,总会有一位皮肤黝黑的老阿姨,拖著白色的泡沫塑料箱,登上车子向乘客兜售冰镇的冷饮或者饮料。我还清楚地记得,虽然阿姨的皮肤比较黑,穿着却还不算太邋遢,头上有时会包着纱巾,穿着深色的薄纱长袖衣服,带着眼镜,看得出一丝秀气。我推测,她也许是因为下岗了,然后为了维持家中生计,便到公交站上卖冷饮和饮料,背后应该有一些不能为外人道的辛酸故事。
当时我们家的条件也不能说太好,一家人蜗居在30平方米、一室户的老公房,家中的收入也不能说高,从小到大出外地旅行的次数也没有过几次。
即便如此,我妈妈总会到那位阿姨那边给我买冷饮,一方面的确是为了解暑,但更重要的是,透过我妈妈的购买,实质上是为阿姨提供了很好的心理支持。这也许就是「穷帮穷」吧!
再到后来,因为市政建设的需要,公交站的位置换了,就很少看到阿姨兜售冷饮的身影。即便如此,阿姨的窘迫和辛苦,至今仍然在我的记忆深处不时浮现,让我明白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生活辛勤努力。即便在很多人看来,做小贩、当农民工等并不能说是「体面」的生活,但他们用自己的汗水,为自己,为家人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那么我们又何以忍心,去嫌弃这些为生活辛苦奔波的人们呢?生活已然不易,何必互相伤害?
03
长期以来,我们书写的历史,更多的关注眼光放在了帝王将相和英雄的故事,却对身边的普通人并没有投入过多的研究精力。当然,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资料的限制,太多的普通人没有留下自己的只言片语,便已消散于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对于像农民工、像小贩、像乞丐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的忽视,相反地,他们在大时代背景下如何生活,如何适应,是一个相当值得玩味的课题。透过对他们生活情况的解读,我们不仅能够获取不同于宏大叙事的微观视角,从个体的经验感知历史的脉动;更重要的是,透过他们的生活经历,去试着解读他们经历生活苦难的根源,以及试着去寻找让他们缓解苦痛与改善境遇的路径。
诚如俄国思想家恩•弗列罗夫斯基在《俄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所言:我力求指明,社会肩负着何种真正巨大的责任,即使骤然看来这一伟大事业对它来说似乎是无法实现和不可能的,那么也得让它严肃地考虑这件事情。只有带着严肃的思想和深沉的感情,才有可能完成真正美好的事业。
是的,作为治史者,我们理应将眼光投向灯火阑珊处的那些悲伤的背影。在繁华都会的灯红酒绿外,在街道上,总会有些小摊,有些叫卖的小贩,拖着一身疲惫回家的工人,还有些生活无着的乞丐等等。我们所能做的,也许是用自己的悲悯与理性,记录下他们现在的困窘与无奈,为他们发声,试着为他们寻找一条走出生活困局的道路。
而在生活中,也许一个微笑,一声谢谢,就是为这些人们带来的最好鼓励。也许我们自身的力量依旧是薄弱的,但我依旧相信,一个善意的鼓励就是希望的源泉。
要做一个心怀悲悯的人,而不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
要做一个心怀善良的人,而不是一个势利残酷的人。
「切记人间仁者久,莫忘世上苦人多。」
与各位共勉。(陆轶隽/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政治大学历史系硕士)
【征文启事】
中时新闻网「两岸征文」栏目,征文主题: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两岸看世界、两岸一家人、两岸新时代,欢迎全球华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过亲身经历的故事,刻画两岸社会肌理,描绘世界见闻,打破刻板印象,促进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建立全球视野,向读者展现时代的脉动与发展趋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脸书粉专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欢迎线上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