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疫苗口水战 在陆台人怎么看
进入冬季后,两岸疫情都出现波动,且官方在台湾人接种大陆疫苗的议题上还陷入了口水战。
事实上,大陆国台办2020年11月就宣布,将为在陆台人施打新冠疫苗「做出妥善安排」。随后大陆官方12月19日通报,将全面开展新冠疫苗接种,首先针对九类重点人群,包括从事进口冷链、口岸检疫、交通运输、出国需求、食品生鲜、医疗疾控、政府机关等感染风险较高的人员。
面对大陆疫苗开打,陆委会提醒在陆台人「注意大陆疫苗风险」,审慎考察接种必要性。国台办则在12月30日证实,优先安排人群包括在陆台人,并批评台政府不了解这些疫苗,无端散布疑虑,完全是出于政治目的。
这说法引发陆委会反击,痛批陆方以不专业态度,将防疫事务与政治宣传挂钩,更疾呼「请陆方不要将台湾人民视为疫苗试验的试验品」。国台办则反批蓄意污蔑抹黑。
两岸第一轮口水战结束后,2021年1月中旬又爆发一轮,这次主题则是针对台人是否「被强迫」接种。有绿营媒体引述「两岸人士」称,台商是被「半强迫」、「根本没有选择权」。
国台办则强调,疫苗接种完全在自愿申请、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台人对是否接种疫苗有选择权。陆委会则称「如果国人发生健康受损的情形,相关人员回到台湾仍会予以照顾医治」。
那么,在大陆生活工作的台湾人,究竟如何看待两岸官方的疫苗口水战?施打疫苗的实际情况又是如何?为此,本刊采访了北京、上海、广西等地的台湾人。
两条路径 采同一标准
首先,目前在陆台人施打大陆疫苗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2020年12月下旬大陆官方宣布开展九类重点人群优先施打,接种对象限定18岁至59岁,且排除过敏、妊娠、癫痫、免疫缺陷、新冠肺炎(COVID-19)感染史、严重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医师认为不适合接种者等人群,接种方式分为上下两剂,间隔14天至28天。
当时由各行业主管机关下发通知,以企业为单位,各自上报愿意施打的人数清单,如果刚好有台湾人,也一视同仁接受登记。例如上海市场监督管理局12月下旬通知餐饮业者、北京食品药品监管机构12月底也有类似做法。
已施打过大陆疫苗的上海吴记鲜定味火锅负责人沈宗隆接受本刊采访时指出,去年12月下旬接获上海市场监管局通知,统计店里自费、自愿施打疫苗的人数,两剂是人民币406元,他与30多位员工于今年1月初接种第一剂,14天后再施打第二剂。
同样从事餐饮业的北京台青A先生接受本刊采访时则表示,自己店里是去年12月下旬接获北京某区食药监所的意愿调查通知,并于今年1月2日施打第一针,流程都是公开,且都是免费的。
据悉,大陆首款新冠疫苗、国药集团的灭活疫苗于2020年12月31日宣布有条件上市时,大陆官方曾强调,「未来疫苗肯定是为全民免费提供」。对于疫苗本身是否收费,以此时间点为界,不同地方似有不一样的做法。而截至今年1月20日,大陆官方宣布已接种1,500万人次。
第二类则是今年1月初陆续开始有当地台办委托台商协会调查接种意愿,符合上述条件的台人自愿报名后,可预约时间地点前往接种。例如厦门台协1月4日、北京台协1月15日都发出通知,且强调是免费接种。
厦门启达海峡双创基地负责人范姜锋接受本刊采访时也分享其施打过程,首先向台协报名预约时间,到场后先签署同意书、填写问卷,然后登记核对资料,等待唱名,接着依指引前往接种,之后在观察区等待30分钟,身体无不适,就可以领取《预防接种凭证》离开。他说:「台人在厦门都是透过台协登记,且所有流程都免费。」
调查意愿 不强迫施打
针对大陆台人被纳入优先施打群体,沈宗隆强调,许多媒体报导「台湾人优先施打疫苗」的说法其实有点问题,大陆的做法是以风险较高的行业优先,如果里面有台湾人,就一样优先施打。
上海台协副会长蔡世明接受本刊访问时也表示,上海第一批施打的人员,是先从行业别区分,台人只要是从事上述高风险行业,且有意愿施打,就排得上。他说:「当初观望,没有参加第一批疫苗施打的台湾人,现在很多人想接种,但还没收到新一批的消息。」
至于有台湾媒体引述两岸人士称「台商是被半强迫」、「没有选择权」,北京A先生则表示,并不是上头造册、逐一询问,而是店家自由上报人数,即便报名后临时反悔,不打第一针,也不会强迫。
范姜锋也说,完全没有强迫,事前会说明疫苗可能出现不良反应,也限制特定群体现阶段不适合施打。「就我所知,现在大陆的疫苗数量其实很紧俏,要怎么强迫施打?」
北京台青郑博宇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大陆的疫苗意愿调查非常谨慎,有朋友在调查时说自己拔智齿,正在吃消炎药,就被工作人员直接排除,称现在不适合施打。一位广西台籍教师接受本刊采访时则表示,台湾人不是唯一打的群体,大陆政府部门都优先施打,并没有当「白老鼠」的问题。
另一方面,谈到施打疫苗的感觉,沈宗隆表示,这款灭活疫苗效果不强,但副作用也低,「我们30几个人施打,没几个人有副作用」。范姜锋也说,第一剂打完,大概在2月初才要打第2剂,「目前没有什么不良反应,也没有感觉到明显的副作用」。
缩短隔离期 亦是诱因
同时,许多受访者也坦言第一批调查施打意愿时,观望者众。沈宗隆认为,国内外资讯太多太杂,民众一定会受到影响;对疫苗的看法两极化,相信的人很相信,心存怀疑的人就会这样想:「你怎么敢去打?好勇敢。」
A先生则表示,两岸三地老百姓都一样,一开始都不敢打,看人家打了没事,报名潮就开始涌现,一直询问下一批的时间。现在舆论容易陷入民粹,一开始公职人员先打,就说他们「身先士卒」;打完发现没什么问题,又说他们「享有特权」。
此外,访谈过程中,许多台人也提及,「隔离天数能否缩减」对接种意愿有很大影响,该名广西台籍教师就表示,现在两岸航点少、隔离天数多,台人返乡的金钱、时间成本太高,干脆就不回台过年。既然要留在大陆,风险不高,也就不想占用资源,对疫苗施打便不那么积极。
郑博宇也表示,当时台湾人观望的其中一个原因是,等待美国辉瑞(Pfizer)疫苗,认为说不定台湾官方会认可,返乡过年可望减少隔离天数。排除了返乡需求后,有越来越多人考虑就地施打疫苗;未来若能减少在陆隔离天数,也是好事。
北京A先生则认为,如果以隔离天数减少为诱因,民众意愿铁定增高,但这不是疫苗存在的目的,大规模施打疫苗,是为了在人群之间形成防护墙,疫苗并不是万灵丹。范姜锋也认为,如果能减少隔离天数,当然很好,但这只是附加价值,主要原因还是自身健康考量。
平心而论,以目前两岸关系的氛围,针对陆制疫苗的口水战并不足为奇,甚至台美合作研发疫苗的迷雾,本质上也不过是台美之间的政治性宣示。在陆台人对于施打疫苗的各种心境,其实反映了民众面对疫情追求健康生活的真实写照。
《多维TW》月刊0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