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Loves On:選讀2022普立茲的特寫生命故事

图/911 Living Memorial

「Life loves on…一句误会的座右铭,牵动着一家人的伤心回忆。」今年2022年普立兹新闻奖出炉,除了大会特别因应乌克兰战争而向新闻工作者致意之外,今年的获选新闻专题主要和2021美国国会大厦冲击、阿富汗撤军等重大事件有关。本周的转角国际重磅广播,编辑各自精选专题报导来延伸讨论——《大西洋杂志》获奖的人物特写,讨论911事件20周年,从一位遇难者Bobby 的个人日记,牵起一段遗族家属们在这20年来的人生历程。

另一篇由《华尔街日报》入围的「土尔沙大屠杀100周年」报导,回顾美国在百年前曾有「黑人华尔街」之称的富饶小镇,如何因为一起黑白种族冲突,演变成对黑人的屠杀,消失的黑人菁英们竟也注定了百年来结构性的贫穷问题...。

▌请点阅下方收听

▌佳琦选读:911二十周年,罹难者留下了什么?

在本次普立兹奖的人物特写报导(Feature Writing)中,共有三篇作品入围——《大西洋杂志》(The Atlantic)针对911二十周年的家庭深入采访、《纽约客》(The New Yorker)纪录战争叙事中被遗忘的阿富汗妇女,以及《ProPublica》谈论美国11名黑人儿童遭到冤罪逮捕的故事——最终由大西洋杂志获奖。

去年(2021)适逢911事件二十周年,许多国际媒体陆续推出相关的回顾报导,谈论这些「被留下来的人」如何回忆并转化失去挚爱的苦痛与难以释怀。其中,大西洋杂志的特约作者Jennifer Senior的亲人与其中一位罹难者Bobby McIlvaine熟识,得以有机会深入观察、纪录其亲友在过去二十年以来的人生转折。

该篇获奖文章的标题叫做「鲍比・麦克文(Bobby McIlvaine)留下了什么」,副标题则是:「自911至今的二十年间,悲痛、阴谋论和一个家庭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故事从鲍比遗留下来的日记本内容作为开端,里面有他的欲望、挫折,还有对生活与未来的想像,而在悲剧发生后,鲍比的父亲为了走出伤痛,将一部份的日记分送给儿子的亲朋好友。

“Life loves on.”

鲍比在日记中写下的这三个字成为了家族的座右铭。即便没有人能真正理解这句话代表的意义,但从此之后,鲍比的母亲总是戴着一条刻有这句话的银手镯,父亲则是用刺青的方式记忆儿子。

图/911 Living Memorial

……9 月 11 日之后,那些与鲍比关系密切的人都朝着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海伦(鲍比的母亲)抑制住强烈的悲伤,避开了她多年来购物的同一家超市,这样一来就没人会问她过得怎么样。杰夫是鲍比唯一的手足,他不得不自己克服身为幸存者的罪恶感。至于老鲍比,则把他儿子的死当成是一场悬而未决的谋杀案,成了911的阴谋论者。

作者甚至找到了跟该家庭决裂、曾经与鲍比论及婚嫁,后来结婚生子的前女友。她向作者表示,当她和丈夫吵架或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愤怒时,她有时会想着,如果一直和鲍比在一起,人生将会是什么样子。

回忆起鲍比,以及鲍比逝世后的日子,每个人的感受与记忆都不同,作者透过优美的书写,将罹难者家属面对重大创伤时刻的多种面貌记录下来——有时大家几乎都忘记了事实,但对逝者想念跟爱的记忆还是不断从此延伸。

图/911 Living Memorial

▌七号选读:土尔沙「黑人华尔街」大屠杀100周年

编辑七号则是挑选解释性报导(Explanatory Reporting)中,与非裔种族议题有关的遗珠之作:由《华尔街日报》在2021年5月底,针对「土尔沙大屠杀」(Tulsa Race Massacre)事件100周年的系列回顾专题。

土尔沙(Tulsa)是位于美国中部的奥克拉荷马州,许多非裔美国人聚集、居住的一座城市。在屠杀事件发生时,由于当地的石油资源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在美国种族观念仍十分保守的1920年代,就已经出现许多从事如金融业、律师等,被归类为精英阶层的非裔美国人,这也让土尔沙有了「黑人华尔街」的称号。

大屠杀事件起因于1921年5月底,在土尔沙一家百货公司中,一名非裔美国人在电梯内,与该百货的白人女性员工疑似调笑的过程中,伴随着尖叫声,虽然在场的众人并不清楚实际的状况,但在当时的时空背景下,时常将类似的情况,联想成「黑人要侵犯白人女性」,进而引发白人社群的强烈焦虑感,并呼吁警方将其逮捕。

尽管女性员工表明,两人之间并未发生任何问题,也不需向其提出告诉,然而认定该名女性遭到「威胁」的白人群众,情绪越发高涨,发起了要「动私刑」的行动。在5月31日至6月1日期间,许多白人带着武器上街,破坏公共设施,并针对性地攻击非裔经营的店家、企业,甚至殴打路上的非裔人士,为求自保,非裔社群也开始武装,双方的冲突升温,变得越趋激烈。

图/维基共享

根据后来该事件的调查报告,当时有近千人轻重伤,300人死亡。在事件结束后,虽然被定义为「白人针对黑人的无差别攻击」,但相关的受害者并未获得任何补偿,即便过了百年,这件历史屠杀事件仍未获得「解决」——加害者没有受到司法制裁,而从未有一任总统针对此事,代表政府道歉。

在《华尔街日报》本此获奖的系列报导中,对比经过百年后,土尔沙从建设、物价指数、家庭所得到医疗资源等变化,将昔日「黑人华尔街」如今的样貌呈现在众人面前。

当中更有追踪当地的非裔家庭发展:由于许多黑人菁英在事件中重伤、丧命,他们所经营的企业与店家不只被毁,其后代更难以在经济上再次立足;有些家庭更在经历屠杀事件后,每况愈下,陷入贫穷的困境中。

透过古今对比,呈现出土尔沙时空交错地相互呼应,有些年事已高的幸存者,持续出席每年的纪念活动;有些后代子孙想重拾祖父母的事业,把曾有的荣光带回城市。《华尔街日报》却也在调查中,得出令人伤心的结论:当地如今处于相对经济弱势的黑人族群,或许是在100年前的这场冲突,就注定他们难以翻身,而历史伤痛并未愈合,美国种族问题仍然是如火种一般,时常被点燃、演变成激烈对立与冲突。

图/维基共享

▌慧仪选读:印度疫情下的特写摄影

编辑慧仪在本次普立兹的特写摄影奖(Feature Photography),注意到获奖团队的其中一位摄影师,是于去年(2021)前往阿富汗进行采访期间不幸丧生、《路透社》的西迪基(Danish Siddiqui),此位摄影师过去也曾因为拍摄罗兴亚人而获得普立兹新闻奖。

这次得奖的系列照片是有关于印度的疫情。在去年上半年,印度的疫情每天不断创下高峰,也看到该国医疗体系趋近崩溃,更出现因火化不及而放置在路上的遗体等惨况。在当时转角国际撰写的深度文章内,使用的照片就是由Danish Siddiqui所拍摄,尤其是露天火葬场的照片格外令人印象深刻。

编辑慧仪表示,会注意到此系列照片背后的摄影师,是直到2021年8月美军从阿富汗撤退、阿富汗被塔利班拿下来之后,看到《路透社》一名前线摄影记者不幸丧生,特地去找了该名丧生摄影师的身份,才发现Danish Siddiqui过去曾拍摄过罗兴亚的照片,也曾记录下令其印象深刻、有关印度疫情的照片,以及阿富汗前线战争的影像画面,在当时在内心对于这名摄影师产生了微小的连结感。

过去,编辑慧仪通常比较注意报导中文字记者的名字,但现在在看新闻图片时,也会特别留意是由哪位摄影师所拍摄。

路透_Danish Siddiqui SEARCH Pulitzer India Pandemic 图/路透社

图/路透社

▌赖昀选读:逃离集中营的维吾尔女性

在图像报导与评论(Illustrated Reporting and Commentary)奖项,编辑赖昀挑选了《Insider》的作品,以漫画的形式,描述一名原本住在乌鲁木齐维吾尔的女性,从生活逐渐被中国政府监视控制,到被关进集中营、离开集中营后想逃离中国,却遭到政府处处刁难迫害,最后终于到达美国的过程。

该部作品的构图与色彩虽然简单,编辑赖昀却认为非常具有感染力,完全地像读者传达主角的痛苦和害怕,对她来说,以漫画来呈现一个人的故事,有时比起文字更直观,也更具冲击性。

去年的普立兹国际报导奖同样也有颁给揭露维吾尔集中营的报导,而今年除了得奖团队的杰出表现之外,相关议题仍然受到普立兹奖的关注,也传达出对维吾尔人权的持续关心。如今维吾尔人被迫害的报导,在数量上已经相较2019年,初揭露集中营存在时减少许多,《Insider》的这篇图像报导得奖,再次提醒世人,维吾尔的悲剧还没有停止,还有无数的母亲被迫跟孩子分离,无数的女性被强迫绝育,无数的人遭到暴力对待和杀害。

图/How I escaped a Chinese internment camp